尾聲(1 / 1)

甘露之變 吳蔚 2336 字 2個月前

“甘露之變後,宦官的氣勢更盛。仇士良視文宗如同傀儡,朝廷大權全歸北司,南衙、北司平衡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史稱: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宦官不可一世,人情惶恐不。直到第二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公然上表聲討仇士良等人的罪惡,宦官有所畏懼,南衙才多少得以行使一些職權。”太和九年(835年)十月,文宗皇帝任命大宦官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軍觀軍容使,此職為神策軍最高職銜,在神策軍曆史上,隻有大宦官魚朝恩擔任過此職,雖然尊貴無比,但因為是神策軍總監軍,需要常年巡視在外。然就在慶成節(太和七年(833年)十月十日,值文宗皇帝生日,召僧徒、道士於麟德殿講論。次日,文宗臨禦延英殿,宰相路隨等奏,以為皇上生日設置齋會,以求祈禱,然非中國之法。又稱開元十七年(729年)宰相張說等奏請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內外宴樂,慶祝皇朝繁榮昌盛,頗為得體。文宗深以為然。路隨等因奏請以文宗生日為慶成節,文宗準奏。)餞行宴會上,王守澄為人下毒暗殺。一時輿論嘩然,雖然並沒有多少人同情王守澄之死,但其人到底是被何方神聖暗殺,是大可揣摩之事。在這之前,大宦官陳弘誌被新宰相李訓尋故杖殺。陳弘誌曾涉入多起宮廷秘事,傳聞憲宗皇帝便是為其弑殺。李訓此舉,極大地討好了素以祖父憲宗為楷模的文宗皇帝,但也由此引來流言紛紛,風傳南衙宰相預謀對付宦官。剛好此時出了王守澄被毒殺一事,遂被順理成章地記到了李訓頭上。自此,李訓威望大增,“每進見,他宰相備位,天子傾意,宦官衛兵皆慴憚迎拜”。宦官們威風掃地,氣焰大為收斂。鄭注也認為是李訓下的手。彼時他已失去了皇帝的絕對寵信,被派駐外地任鳳翔節度使。王守澄任神策軍觀軍容使,雖表麵尊貴,其實是被削奪了實際兵權。而這一切,恰恰是鄭注用幕僚王師文之計,苦心做的安排——鄭注知道文宗皇帝要鏟除宦官,王守澄會首當其衝,他費儘心思將王氏明升暗降,調其離開京師,原是想保對方一命,卻不承想王守澄竟然在餞行宴會上遭人毒害。王守澄仇家眾多,即便當日有資格出席宴會者,也有許多人。鄭注懷疑李訓,更懷疑李訓是得了文宗皇帝授意。他想不明白的是,王守澄已經交出兵權,皇帝何以一定要取他性命?當年憲宗皇帝遇害,下手者是大宦官陳弘誌,王守澄因是太子心腹,亦卷入其中,文宗皇帝由此對二人懷恨多年。但明眼人均知這一宮廷劇變的幕後主使是太子生母郭念雲,文宗皇帝想要為祖父複仇,何以不去殺郭太後?當真是個沒擔待的皇帝。當年宋申錫一案,鄭注便早看了出來,知道文宗為人反複,不足以輔佐,但等到他真的有機會親近君主、沐浴皇恩的時候,卻為名利所誘,又將一切都拋諸腦後,徹底忘記了。就在鄭注對王守澄之死耿耿於懷之時,遊俠空空兒竟來到鳳翔,不過他並不是來找有過幾麵之緣的鄭注,而是來尋魏弘節。二人在室內徹談一夜,到底說了什麼,無人知曉。次日一早,空空兒便迅即離去(空空兒、杜仲陽及玉龍子後話可參見同係列,本書不予敘述。)。旁人再問及魏弘節,他也隻是一言不發。不幾日,李訓心腹孟傲來到鳳翔。鄭注當麵質問毒殺王守澄一事,孟傲也不否認,隻道:“李相公是為大局著想。”原來王守澄在眾宦官中名望最高、資格最高,文宗皇帝已追贈其為揚州大都督,準予隆重下葬於滻水。十一月二十六日葬禮之時,眾宦官必然要來參加,李訓準備趁此機會,請鄭注預先設下伏兵,將宦官全部砍殺,一個不留。如此,大事必成。鄭注見事已至此,也隻得順應時勢,同意了李訓的計劃。好在他到任鳳翔節度使後,私下招募了不少兵馬,已有一定力量對付宦官勢力。按照這個計劃,本來成功的可能性相當大。長安城中,神策軍之外,持有兵器、可堪調遣的軍隊有執掌京城徼巡的金吾衛、京兆府各縣捕盜官,以及禦史台邏卒,當時京兆府京兆少尹羅立言、新任禦史中丞李孝本及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均為鄭注、李訓一黨。有了這些力量,再加上官任節度使的鄭注手中的兵馬,堪可應付宦官。然李訓浮躁寡謀,從武昭案及後來依附鄭注之事,便知其人是個投機分子。在緊要關頭,李訓的投機心理又開始作祟,認為這是不世之功,不願令鄭注參與,他要獨占其功!於是,在沒有通知鄭注的情況下,李訓臨時改變了計劃,與宰相舒元輿、金吾衛大將軍韓約等人想出一計,決定趕在王守澄下葬、鄭注率軍抵達京師之前,提前發動兵變。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登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而立。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稱金吾左仗院內石榴樹夜降甘露,是祥瑞之兆。文宗事先已從李訓口中得知計劃,故意表示驚訝,派左、右軍中尉仇士良、魚弘誌等宦官前去看個究竟。宦官離開後,李訓立即調兵遣將,部署誅殺宦官。而當仇士良等宦官來到左仗時,發現李訓、韓約神色慌張,情態反常,大冬天的竟然頭冒冷汗,不禁心中起疑。正巧刮來一陣風,吹動了帷幕,仇士良等人發現幕內執兵器者甚多,立時恍然大悟,察覺事變,遂倉皇出逃,門衛欲關閉大門,卻已是來不及。仇士良等逃回殿上,立時劫奪文宗皇帝退入大內。這時,金吾兵已登上含元殿,李訓立即指揮金吾兵護駕,並大呼:“衛乘輿者,人賜錢百千!”金吾兵應聲而上。仇士良見情勢危機,急忙挖開殿後罘罳,挾持文宗抄近道入內。李訓上前攀住乘輦,死死抓住不放。仇士良與李訓撕打時,跌倒在地,李訓撲上去,從靴中抽刀欲刺時,有宦官搶上前來,將仇士良及時救起。這時,京兆少尹羅立言率京兆邏卒三百餘人從東邊殺來,禦史中丞李孝本帶禦史台從人二百餘從西邊衝來,兩方與金吾兵會合,殺死宦官數十人。李訓仍抓住文宗乘輦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門,被宦者郗誌榮擊倒在地,帝輦進入東上閣,宦者關閉了閣門。一場殊死搏鬥就此結束。李訓見事難以成功,遂脫下紫衣,穿上從吏的綠衫,騎馬而出。在李訓出逃的同時,仇士良調發神策軍,對在京師的公卿百官與吏卒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中書、門下兩省及沒有逃走的金吾士卒被殺死六百多人,皇宮內“橫屍流血,狼藉塗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儘”。宰相王涯、舒元輿等也被逮捕下獄,遭到嚴刑拷打,被逼自誣謀反。李訓家被劫掠一空,京城的無賴們也趁火打劫,整個長安雞犬不寧,京師被攪得天翻地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變”。第二天百官上朝,宮城內外戒備森嚴,禁軍全副武裝,如臨大敵。文宗皇帝於紫宸殿臨朝,不見宰相上朝,問起究竟。左軍中尉仇士良上前道:“王涯等人謀反,已逮捕下獄。”一邊說著,一邊將王涯等人被迫承認謀反的供狀呈上。文宗接過來略略一看,即把供狀拿給群臣觀看,又道:“宰相果真要謀反,定要正法。”敕令令狐楚、鄭覃為代理宰相,命起草詔令,宣告李訓等罪狀。於是,當年皇帝斷然舍棄宋申錫的一幕,再度上演。李訓出離京城後,投奔終南山僧人宗密。宗密與李訓有舊交,欲給他剃發為僧,但眾僧徒引之前李訓一力禁佛為由,不同意他留下。李訓隻得離開山寺,在奔往鳳翔的途中,被盩屋鎮遏使宗楚所擒獲,械送京師。押送到昆明池的時候,李訓擔心被送到神策軍中受到酷刑折磨,最後一次施展了他的滔滔口才,成功地說服押送者,斬下他的首級送往神策軍。之後,宰相王涯等與甘露之變毫無關係的人也都被殺,死者達幾千人。長安血流成河的時候,鄭注正依照約定時間帶著親兵出發,行至扶風縣境時,聽說李訓已提前發動兵變並且失敗,大為意外,當即折返回鳳翔。顯然,大勢已去,再無回天之力,鄭注已意識到自己也將會被視作李訓一黨,麵臨不好的結局。事實上,此時的鄭注,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趕緊逃跑。然而,他非但沒有跑,反而在家裡靜靜等待,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冷靜。仇士良控製了京師局勢後,立即派人持密敕給鳳翔監軍張仲清,命他立即殺死鄭注及其親信。張仲清也是一個大宦官,他得知京師發生了巨變,心中恐懼,六神無主。押衙李叔和為他獻計,建議以召鄭注議事為名,將其誘來,事先設下伏兵,一舉殺死。張仲清遂依計而行。以鄭注之才智,當然猜得到這將是一場鴻門宴。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但欣然赴行,而且當李叔和要求他將親兵留在外麵的時候,他還完全照辦。因為他來之前便想好了對策,他是來講和的。也就是說,他想像以前投靠王守澄那樣,重新投靠張仲清。他本來就是個江湖人物,是個賭徒,為了身家性命,他願意再賭上一把。而且他有這個自信,也有這個本事,他滔滔不絕的口才不但曾經使他化險為夷,而且平步青雲。鄭注進來後向張仲清恭順地見禮。張仲清也很客氣,請他落座,然後叫人上茶。這讓鄭注看到了希望,他禮節性地端起茶,打算喝完一口就開始大展辯才。然而,就在他舉杯飲茶之際,他身後的李叔和抽出刀來,當場殺死了他。臨死前的一刹那,多少還是有些壯誌未酬的悲哀吧?他的一生,經曆了不少驚濤駭浪,他原本靠宦官進身,之所以孤注一擲,是希望靠誅殺宦官獲得更大的晉身。然而,到頭來,他也沒能闖過這最後一關。更讓鄭注死不瞑目的還有一場血腥的大屠殺,不但跟隨他的親兵儘數被殺,鄭氏親眷也不分老幼全部被殺。親信幕僚如節度副使錢可複、節度判官盧簡能、觀察判官蕭傑、掌書記盧弘茂、魏弘節等也全部遇難,“死者千餘人”。但也有人說,魏弘節並沒有死,而是逃去了蜀地,許多年後,還有人在成都錦江邊見過他。李訓和鄭注這兩個頗有傳奇色彩的曆史人物,終以悲慘命運謝幕。為他們殉葬的除了無數人的生命,還有文宗鏟除宦官的雄心壯誌。甘露之變後,宦官的氣勢更盛。仇士良視文宗如同傀儡,朝廷大權全歸北司,南衙、北司平衡的格局被徹底打破。史稱:“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宦官不可一世,人情惶恐不安。直到第二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公然上表聲討仇士良等人的罪惡,宦官有所畏懼,南衙才多少得以行使一些職權。宰相李石為人忠正,經常當麵指正仇士良,仇士良懷恨在心。開成三年(838年)正月的一天,李石早朝,仇士良在途中埋伏刺客,欲暗中行刺。當李石坐騎行至半路,刺客突然殺出,射傷了李石。隨從一驚而散。李石的馬受驚,幸好這馬有靈性,回頭往李府發足狂奔。李石受傷,隻能伏在馬上。到坊門時,李石再次遭刺客襲擊。刺客用刀去砍李石,不料馬快,隻砍斷了馬尾,李石幸免於難。事後,李石考慮到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被迫上書稱病,請求辭去相位。文宗明明知道宰相是畏懼宦官,卻無可奈何,隻得同意李石出任荊南節度使。自李石出鎮荊南後,仇士良更是肆無忌憚。文宗皇帝始終被宦官嚴密監視,再也不能有所作為。因為無事可做,皇帝隻好飲酒求醉,賦詩遣愁。有一日,宮中樂人沈翹翹以白玉方馨為文宗演奏樂曲,深得聖心。沈翹翹趁機說明樂曲為自己親作,名為《憶秦郎曲》,並詳述了身世來曆。文宗聽聞沈翹翹竟是吳元濟之女,大為驚奇,又聽到她自述與神策軍武官秦誠的一段情緣往事,便放其出宮。後沈翹翹輾轉各地,終於尋到秦誠,有情人終成眷屬。文宗皇帝又問大臣周墀,他可比前代什麼君主。周墀恬不知恥地恭維道:“陛下可以比堯舜。”文宗還算有自知之明,說自己受製於家奴,比周赧王、漢獻帝兩個亡國之君還不如,說完潸然淚下。不久,皇帝即因傷感而抑鬱成疾,從此不複上朝。當時宦官權勢熏天,眾人多敢怒不敢言。年輕詩人李商隱有感於甘露之變,寫下了《重有感》一詩:大聲呼籲誅討宦官,表現出非比尋常的勇氣。甘露之變五年後,文宗病重,詔命太子監國。仇士良知道消息後,竟闖入宮中,聲稱:“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請更議所立。”隨後不顧朝臣的反對,假傳聖旨把太子降封陳王,立文宗之弟李炎為皇太弟。文宗隨即鬱鬱病死,在位十四年,年僅三十二歲。仇士良扶持李炎上台,是為唐武宗。武宗英武有為,有誌中興,又與宦官、藩鎮開始了新一輪的權力鬥爭(甘露之變後的唐朝局勢,可參見同係列。)。(全文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