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群雄並起。隴西貴族李淵眼見隋王朝即將崩潰,於太原起兵,在短短四個月內,便占領了關中,進駐長安。當時李淵的親表弟隋煬帝楊廣(李淵生母為獨孤信第四女,隋煬帝生母為獨孤信第七女)正在遊幸江都,李淵便立楊廣之孫代王楊侑為傀儡皇帝(隋恭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李淵自己為大丞相、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發生兵變,楊廣被殺。同年五月,李淵便要求楊侑禪讓,自己做了皇帝,是為唐高祖。唐朝由此建立。唐朝通常被認為是隋朝的延續,史籍通常將隋、唐並稱為“隋唐”,這是因為許多唐朝製度延自隋朝。表麵上看來,唐朝的立國與隋朝一樣,都是取皇位於他人之手,但唐朝的興建要比隋朝艱難得多。當時天下群雄勢力割據,地方政權林立:以李密為首的瓦崗軍聲勢浩大,麾下驍將如雲,號稱“天下無敵”;蕭銑據江陵(今湖北荊州)即皇帝位,擁兵四十餘萬,東起九江,西達三峽,北至漢水,南達交趾的廣大地域皆為其所有;宇文化及稱帝於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國號“許”;竇建德定都樂壽(今河北獻縣),國號“夏”,占據河北一帶;薛仁果在折庶城(今甘肅涇川一帶)稱西泰皇帝,秦、隴地區儘為其所有;朱粲稱帝於冠軍(今河南鄧縣西北),國號“楚”;河西地區李軌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即皇帝位;吳興(今浙江)沈法興起兵據江南十餘郡,自稱江南道大總管,承製置百官;王世充稱帝於洛陽,國號“鄭”。其中,李密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義軍,以及隋朝舊部宇文化及、王世充都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力量,均有逐鹿中原的實力。而唐朝僅據關中一隅,其後經曆了相當艱難的征戰過程,花了七年時間才完成統一大業。唐朝能夠得天下,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沒。自太原起兵,李世民身經百戰,軍功顯赫,對唐朝更有定鼎之功。就連太子李建成的謀士魏徵都說:“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戰返回長安時,身穿黃金甲,後麵是二十五名大將,再之後是萬匹精騎,威風不可一世。李淵認為李世民功高望重,前代職官均不足以配賞,特為李世民設“天策上將”一職,位在諸王公之上。李世民由此建立天策府,並自己設置官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世民內兄)、虞世南、張亮、閻立本、高士廉(長孫無忌舅,高氏為渤海著名大族,從魏到隋曆代均為高官)、張公謹、侯君集、尉遲恭、秦瓊、程知節、段誌玄等名重一時的文臣武將均是他的幕僚。李世民還在秦王宮西開文學館,延請四方文學之士。他自己一有空閒,就到文學館中,與各位學士討論文籍,直至深夜。當時人都對文學館學士很重視,如果得為學士,時人便稱為“登瀛州”。李世民有如此聲勢,自然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感受到深重的危機和威脅。於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兩股勢力勾結起來,聯合唐高祖李淵寵愛的妃子張婕妤、尹德妃等人,在李淵麵前大進讒言。李世民確實有功高蓋主之嫌,李淵自此開始猜忌李世民,將秦王府幕僚儘貶而出,隻剩下長孫無忌、高士廉、侯君集、尉遲恭數人。這些人人人自危,力勸李世民鏟除太子一黨。曆史總是不斷重複,隋朝骨肉相殘的悲劇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場驚人的政變即將發生在太極宮的北門——玄武門。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天最炎熱之時,長安突然盛傳突厥將要入侵。太子李建成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權,推薦由齊王李元吉領兵出征。李元吉趁機請求讓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段誌玄隨行,並挑選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實軍隊,想借機奪去李世民屬下的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密謀,等到餞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設宴,乘機刺殺李世民。不料太子宮中的率更丞王晊將這一計劃泄露給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緊急,立即入朝將太子的陰謀告訴了唐高祖李淵。李淵一時愕然,難以相信,隻說:“明天上朝時我要問問他們。”叫李世民次日早朝時再說。他知道三個兒子素來鬥得厲害,也沒有太當回事。然而,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率領親信埋伏在太極宮北門玄武門。長安內城(包括宮城和皇城)通向坊郭的城門,東側有延喜、景風二門,西側有安福、順義二門,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門。北麵有玄武門、安禮門以及至德門,其中,玄武門為北麵正門。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玄武是一種龜蛇合體的水神,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大神獸。玄武還與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間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是北方之神。玄武門居龍首塬餘坡,地勢較高,可以俯視宮城。因北牆外是禁苑——西內苑,沒有居民生活區,出入比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經之地。當天守衛玄武門的領班將領名叫常何,原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後被李世民收買,李建成對此卻一無所知。當時,李淵與李世民的談話內容已經被李淵後妃張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與李元吉商議對策,李元吉認為應該趕緊布置軍隊,裝病不朝,以觀形勢。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認為一切都已經布置妥當,隻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於死地。於是,李建成與李元吉一同由玄武門入宮。到臨湖殿時,兄弟二人發現情況不對,立即打馬東奔,逃往太子宮。李世民在後麵大聲叫喊,李元吉張弓回射,但倉皇中竟然拉不開弓。李世民則搶先一步,一箭射死了對他威脅最大的太子李建成。此時,尉遲恭率領七十騎趕到,一箭將李元吉射下馬來。李世民親手射死兄長,神情極為不安,竟然跌下馬來,再也爬不起來。李元吉隻受了輕傷,趕過來奪下李世民的弓,打算用弓弦勒死李世民。尉遲恭在後麵大聲呼喝,李元吉一時之間難以下手,便舍棄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遲恭窮追不舍,一箭將李元吉射死。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東宮和齊王府將士聞訊趕來,李世民心腹張公謹是個大力士,搶先將宮門關上。東宮和齊王府將士開始猛攻玄武門,形勢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麵組織隨行士卒抵抗,一麵派親信尉遲恭帶甲士入宮,取得李淵手諭。這時,李淵正在後宮中的海池裡泛舟嬉戲,根本不知道外麵正在發生兄弟手足相殘的人間慘劇。海池位於太極宮的西北部,為整個宮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門的位置。唐高祖竟然聽不到玄武門的動靜,可見太極宮的規模是何等之大。正當李淵玩得高興時,尉遲恭突然全副武裝地入見,按照慣例,這已經是殺頭的大罪。李淵見尉遲恭手握兵器,來勢洶洶,大驚問道:“今日亂者誰耶?卿來此何為?”尉遲恭說:“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當時名臣蕭瑀、裴寂、陳叔達等人均在場。李淵十分惶恐,便問裴寂道:“不圖今日乃見此事,當如之何?”裴寂本是太子一黨,此時見李世民得手,驚懼不安,不敢答話。還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蕭瑀、陳叔達出麵圓場,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事,無複事矣!”李淵見一旁的尉遲恭手按劍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動手的架勢,隻得勉強表示同意,並下達“諸軍並受秦王處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這場事變。李淵又召見李世民安撫。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李淵趾頭,慟哭許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麵,但也顯示他心中著實難安,這種不安也保持了終生,所以才有後來他臨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詢問因果報應一事。李淵見事已至此,不得不順水推舟,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且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到了八月,唐高祖李淵正式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搬到位於太極宮之北的西內苑大安宮,不再預聞國事,從此退出唐朝的政治舞台。身為大唐開國皇帝,李淵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好的名聲,隻給人平庸的印象,實際上,這是因為他夾在曆史上最著名的兩個皇帝之間的緣故,他之前有大名鼎鼎的隋煬帝,他後麵則有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隋時稱嘉德殿,唐初更名為顯德殿,後因唐中宗李顯為太子住東宮,避其名諱改稱明德殿)即位,時年二十八歲,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還進行了一場大清洗,殺儘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其他同黨同謀一概不予問罪。太子洗馬魏徵之前見秦王李世民功高,暗中多次勸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責備魏徵離間他們兄弟間的關係,聲色俱厲,在場眾人無不驚懼。魏徵卻從容答道:“太子早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李世民對其耿直的氣度非常讚賞,轉怒為喜,棄怨用才,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充分展現出廣闊的胸襟和不凡的氣度。儘管玄武門之變隻是一場宮廷政變,不過是李氏皇族的“家事”。然而,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卻是以這一事件為起點。李世民即位之後,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濫用民力的隋煬帝楊廣為戒,忌諱大肆興修土木工程,與民休養生息。看起來,李世民留心治道,很大原因是接受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意識到自己與楊廣驚人的相似:都是家中老二,都是通過武力奪取了皇位,都有胸懷四海、放眼天下的雄心壯誌。如果說這種相似令李世民悚然而驚的話,那麼楊廣的淒慘下場無疑更會讓他戰栗膽寒,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隻能收斂起一切欲望,一切從治理天下的需要出發。於是,一場著名的君臣論政在太極宮中展開。貞觀初年,國家初定,國內局勢尚不穩定,邊疆又麵臨突厥的軍事威脅,李世民對此十分憂慮,多次召集房玄齡、魏徵、杜如晦、褚遂良、馬周等重臣在太極殿論政,談古說今,討論曆代王朝興衰成敗及治國之道,希望能找到大亂之後實現大治的良策。貞觀論政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為了成為明君,李世民確實做到了勤於聽政,勇於就諫,廣泛聽取不同的建議,接受正確的意見。他即位後,集中大臣們的智慧治理國家,政令源源不斷地從太極宮中發出。由於隋朝末年戰火紛起、連年戰亂,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拿魏徵的話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裡,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可見唐朝建國之初,麵對的便是一個相當淒涼的局麵:經濟凋零,國庫空虛,文化衰退。李世民登基後,用賢勤政,主動采取了一係列政策和措施,休養生息,撫民以靜,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結果政績相當卓著,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鼎盛,民族關係融洽。天下大治後,百姓開始過上安居樂業、富足美好的生活,歌舞升平的治世局麵形成了。因為李世民年號“貞觀”,曆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貞觀之治”,成為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李世民也因而成為中國曆史上文治武功並盛的皇帝,既空前又絕後。根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製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這是一幅相當動人的太平世界圖畫:朗朗乾坤,牛馬遍野,民康物阜,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終於在李世民手中實現。曆史是何等驚人的相似!滅亡六國的秦朝短命而亡後,代之的是大漢雄風、文景之治;統一天下的隋朝二世滅亡後,代替的是大唐氣象、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唐王朝之後一百多年經濟繁榮的基礎。沒有貞觀之治,就沒有盛唐的繁榮,也就沒有光輝燦爛的大唐文化。難得的是,李世民取得了貞觀之治的重大成就,並沒有將功勞完全歸功於自己。他召集大臣,很誠懇地說:“此非朕一人之力,實有公等共相匡輔。”這樣的胸懷,在帝王中實屬罕見。李世民也沒有因政治卓著而忘乎所以,他常常提醒自己:創業難,守成也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連年豐收,他認為是一喜,邊境平安,是二喜,但是“治安則驕侈易生,驕侈則危亡立至,此一懼也”。天下大治,唐朝國勢也迅速強盛,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而此時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地方還屬於沉睡的大陸。隻有中國贏得了空前的統一,並由於恢複了秩序,在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如英國史學家赫·喬·韋爾斯所說:“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播,同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對照得那樣鮮明。……在唐朝,中國呈現了繁榮、幸福和文藝活躍的景象,遠在任何同時代國家的前頭。”史家認為,李世民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與漢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儉不若孝文,而功烈過之矣”。貞觀之治被公認是中國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為中國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對後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激勵了後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高宗弘曆(乾隆)甚至包括日本的德川家康等無數的統治者。時至今日,中國人仍自稱為“唐人”,世界各地華人集中的地方稱“唐人街”,也是來源於此。帝國京師長安繁華如夢,四方朝拜使團潮湧如流,日本遣唐使乘風破浪,絲綢之路上商隊如織,詩壇藝苑百花齊放,由此寫下了中國曆史上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大唐文明,震古爍今,千餘年來,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東方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