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藩鎮割據(1 / 1)

甘露之變 吳蔚 5605 字 2個月前

唐肅宗即位後,以廣平王李俶(後改名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開始了反攻。至德二年(757年)正月,正當唐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奉命收複洛陽、長安兩京之際,叛軍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等所殺。唐軍趁機反攻,又借來回紇兵助援,於九月收複長安,十月收複洛陽。安慶緒退保鄴郡(今河南安陽)。另一主要叛將史思明投降,唐肅宗以其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河北複為朝廷所有。鎮守於太原的李光弼認為史思明終究還要叛亂,就勸唐肅宗任命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使之與阿史那承慶共圖史思明。但此事被史思明查出,殺死了烏承恩,並積極籌劃再次起兵,後重新占領洛陽。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其長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於洛陽稱帝,改元顯聖,密使人至範陽殺其異母弟史朝清及不附己者。其部自相攻殺,數月範陽方定。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太上皇唐玄宗及肅宗相繼去世,宦官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即皇帝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任命長子李適(音kuò,同擴)為天下兵馬元帥,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於陝州,共同進討史朝義,史朝義兵敗後北逃。而中原百姓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唐朝廷向回紇借兵,事先與回紇有約定,答應收回洛陽後,財寶皆歸回紇所有。“回紇入東京,肆行殺略,死者萬計,火累旬不滅。朔方、神策軍亦以東京、鄭、汴、汝州皆為賊境,所過虜掠,三月乃已。比屋蕩儘,士民皆衣紙”。之前,士民很多次對勝利抱有希望,現在“勝利”已經來臨,結果反而更加失望。史朝義逃回老巢範陽後,其得力部將薛嵩、張誌忠、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歸順唐朝廷。史朝義見大勢已去,打算離開中原,投奔奚和契丹,結果被李懷仙追殺。至此,自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範陽起兵,中經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史思明再起範陽,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結束戰亂,前後共曆七年又三個月,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前,唐玄宗李隆基還隻是緣邊設置節度使,一切都是為了邊防的需要。而安史之亂時,唐朝廷為了平叛的需要,開始在內地也設置節度使(多為掌兵的刺史),凡是叛軍南下必經之處,均設節度使或者觀察使。而各地節度使甚至職位稍低的觀察使卻各懷私心,趁機擴大勢力,藩鎮危機較安史之亂前,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唐代宗即位之初,正是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最後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蕩的局麵,唐代宗不得不對安史方麵投降的將領實行姑息和安撫的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麵。安史之亂平定後,經曆了八年動蕩的大唐帝國,元氣大傷,早已經精疲力竭,加上屢屢進犯的吐蕃已經成為邊境的一個巨大威脅,所以史朝義自殺後,唐廷並沒有追究其他的安史舊部,反而就地委任他們為節度使。這些從前的叛將和唐廷在平叛過程中任命的節度使治下的領地,即所謂“藩鎮”,大的有十餘州之地,小的也有三四州。節度使們強迫轄區內所有壯丁從軍,僅留老弱耕作,所以一般都能擁兵數萬,自己任命文官武將,不繳納貢賦,儼然獨立王國。還結為婚姻,互相表裡。一些強藩,如河北、山東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父死子襲,演變成割據勢力。內地節度使也不同程度地與朝廷保持著離心狀態。至此,藩鎮雄據一方的局麵逐步形成,朝廷中央集權大大被削弱,史稱“河北藩鎮,自此強傲不可製矣”。皇權低落,盛世不複再來。唐代宗時期,勢力最大、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盧龍三鎮,時稱“河朔三鎮”。成德鎮(治恒州,河北正定),自寶應元年(762年)李寶臣開始割據;魏博(治魏州,河北大名東),自廣德元年(763年)田承嗣開始割據;盧龍鎮(治幽州),自廣德元年李懷仙開始割據。他們各自擁兵,表麵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賦稅不入中央。甚至節度使的職位也往往父死子繼,或由部下擁立,唐中央隻能加以承認,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鎮外,實力雄厚的還有六州節度使薛嵩。各藩鎮為了維護統治,除拚命擴充軍隊外,還挑選精勇組成親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襲,親黨膠固”,有著共同的利益。節度使對牙兵供給豐厚,往往能得他們的死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驕橫,隻要節度使對他們稍不如意,他們就或殺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變易主帥,如同兒戲”的局麵。眾藩鎮中,尤其以田承嗣最為跋扈難製。田承嗣,平州盧龍人,世事盧龍軍,以豪俠聞名天下。開元末年,田承嗣任安祿山盧龍軍前鋒兵馬使,在與奚、契丹人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升至武衛將軍。田承嗣善於治軍,在任兵馬使時,安祿山曾在一個大雪天巡視各軍營,初走進田承嗣軍營,營內寂靜無聲,仿佛一個人都沒有,但進入營內檢閱士籍,又無一人不在營內。安祿山大為稱奇,從此開始器重田承嗣。田承嗣一直是安祿山的心腹死黨,後來雖然歸順唐廷,但還公然為安祿山及史思明父子立祠堂,稱之為“四聖堂”。唐朝廷卻對其無可奈何。代宗還將自己的女兒永樂公主嫁給田承嗣的兒子田華,著意籠絡,“意欲固結其心”。但田承嗣本性凶頑、反複無常,皇帝的恩寵隻能適得其反,使他驕橫傲慢,更加肆意妄為。不過,田承嗣雖然飛揚跋扈,卻對老將郭子儀極為敬重。郭子儀曾派遣自己的部將去魏博。田承嗣對來者十分客氣,還向郭子儀所在的方向遙望叩拜,並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使者說:“我這雙膝蓋,不向彆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現在要為郭公下跪。”田承嗣對另一節度使薛嵩的地盤一直虎視眈眈,有心爭奪攻伐。薛嵩為唐高宗朝名將薛仁貴之孫,也絕非善輩,對田承嗣甚為警惕,暗中有所防範。傳奇《太平廣記》記載薛嵩有侍女紅線,“善彈阮鹹,又通經史”。阮鹹就是琵琶。薛嵩對其極為寵愛,讓她管理各種文書,稱“內記室”。不僅如此,紅線還身懷絕技,她聽說田承嗣準備攻打薛嵩後,於半夜施展輕功趕到田承嗣所在的魏城,並潛入有重兵把守的田府,從田承嗣的枕邊盜走了裝有官印的金盒,沒有驚動任何人。事後,薛嵩派人將金盒原封不動地還給了田承嗣。還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昨晚有人從魏城來,從您床頭上拿了一個金盒,我不敢留下,特派專使連夜送還。”此時,田承嗣正派人大肆搜索金盒的下落,接到薛嵩的信後,大驚失色,知道對方身邊有能人,自此不敢小覷薛嵩。而消弭了一場兵禍的紅線卻功成身退,向薛嵩辭行。薛嵩挽留不住,便設宴為紅線餞行。當時有個叫冷朝陽的書生也在宴席中,當場填了一首詞:“采菱歌怨木蘭舟,送客魂消百尺樓。還似洛妃乘霧去,碧天無際水空流。”一曲唱罷,薛嵩不勝其悲,紅線也黯然淚下,隨後借口酒醉離席。自此,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不知所終。唐代宗見田承嗣忌憚薛嵩,乾脆用薛嵩來製衡田承嗣。薛嵩尚有名將遺風,被委以重任後,“感恩奉職”。但薛嵩一死,田承嗣便立即發難,慫恿昭義軍兵馬使裴誌清作亂,趕走薛嵩的弟弟薛崿,薛氏部眾皆歸田承嗣所有。薛崿無處可去,隻好逃到京師長安,“素服於銀台門待罪”。唐朝廷一直對田承嗣無可奈何,自然也不好怪罪薛崿,隻能“詔釋之”。這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弟李寶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打馬球時,馬突然受驚,意外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維。田承嗣怒而杖殺李寶正,由此惹得李寶臣大怒,兩鎮關係立即惡化。李寶臣又聯絡與田承嗣素來不和的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兩人一起向朝廷上表,陳述田承嗣的累累罪狀,請求討伐。剛好唐代宗也想利用各節度使之間的矛盾,削弱藩鎮的實力,便下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西、永平、汴宋、河陽、澤潞諸道發兵,共同討伐田承嗣。當時諸道一心要削弱田承嗣的實力,瓜分其地盤,開始倒也能齊心協力,各道合兵,勢力頗大。田承嗣手下一些趨炎附勢之徒感到害怕,暗中有投降的意思。田承嗣生怕落個眾叛親離的下場,便派遣使者向朝廷上表,表示要“束身歸朝”,意思是打算交出兵權,親自到長安向朝廷請罪。唐朝廷竟然相信了田承嗣的話,下令諸道暫時停止進攻。田承嗣用一招拙劣的緩兵之計,輕而易舉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隨後,田承嗣采取挑撥、分化、拉攏等種種卑劣手段,充分利用諸道之間的矛盾和各自的利益,順利地瓦解了諸道各兵。湊巧這時候汴宋留後病死,都虞侯李靈曜暗中結納田承嗣,仗著田承嗣的勢力,自任為汴宋留後。唐朝廷得知後大怒,下令討伐李靈曜。李靈曜勢單力孤,田承嗣急忙派兒子田悅救援,結果兵敗。李靈曜被俘虜,押送京師斬首。之後,唐代宗再次下令討伐田承嗣,諸道卻相互觀望,再沒有一人肯主動出擊。唐朝廷也無可奈何,隻好“就坡下驢”,下令恢複田承嗣的官爵,不必入朝。這時,田承嗣已經占據魏、博、相、衛、洺、貝、澶七州之地,擁有軍隊十多萬人,成為藩鎮中的最強者,以至時有“長安天子,魏府牙兵”的俗諺。到了這個時候,各藩鎮“雖在中國名藩臣,而實如蠻貊異域焉”“相與根據蟠結,雖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賦、刑殺皆自專之。上寬仁,一聽其所為”。代宗皇帝“聽其(藩鎮)所為”是事實,不過不是因為寬仁,而是無可奈何,隻能聽之任之了。唐代宗李豫死後,太子李適即位,是為唐德宗。唐德宗生母姓沈。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匆忙出逃,當時還是廣平王的代宗李俶(後易名為李豫)未及帶上沈氏。沈氏淪入叛軍之手,被押送到洛陽。後來唐軍收複洛陽,廣平王李俶在東都掖廷中重遇沈氏,本打算迎歸長安,卻因廣平王準備北上破賊事宜,依舊把沈氏留在洛陽。不久,史思明再度舉兵叛亂,重陷東都洛陽,沈氏重新落入叛軍之手,且從此下落不明。代宗即位後,派人四處尋訪生死不明的沈氏,並立沈氏之子李適為太子。李適登基為德宗後,立即尊沈氏為皇太後,繼續派人尋訪母親的下落。宦官高力士有個養女高氏對皇宮舊事非常了解。女官李真一曾經伺候沈氏,記得沈氏容貌。有一次,李真一看到高力士養女高氏,發現她的年紀和容貌跟沈氏很像,又熟知宮中典故,因而懷疑她就是沈氏。高氏自己也含糊不清。李真一稟報唐德宗後,唐徳宗以為找到了母親,欣喜若狂,立即派人隆重地迎接高氏回上陽宮。高力士另一養子知道真相,怕惹禍上身,忙告訴唐德宗高氏並非沈氏。唐德宗大失所望,但仍然好好對待高氏,讓她回家,還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被欺騙一百次也無悔,為的是找到我的親娘。”當時至少有四名女子自稱沈氏,但都被人識破是屬假冒之人。唐德宗雖多次受騙,卻始終不願放棄追查沈氏的下落。直至唐德宗之孫唐憲宗李純即位後,才正式為沈氏舉哀,以禕衣一副下葬。母親淪陷於藩鎮叛軍之手,一直是唐德宗心頭恨事,所以唐德宗即位之初,即銳意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麵。他接受了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以增加財政收入,為討伐藩鎮提供必要的軍費。結果,引起了一場新的殊死較量。唐德宗即位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已經病死,時年七十五歲。田承嗣有十一個兒子,但他最喜愛侄子田悅,臨終時命田悅為留後,讓諸子輔佐。這時候的藩鎮,基本上已經造成子孫世襲的事實,唐朝廷的任命不過成了形式。唐德宗即位後,急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剛好這時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其子李惟嶽自任為留後。李惟嶽接管了成德的所有事務後,還需要朝廷形式上的那一紙同意他繼襲的詔書。但德宗新皇帝上任三把火,說什麼也不同意給李惟嶽正式任命的詔書。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博田悅、淄青李正己、山南東道梁崇義各派使者,與成德李惟嶽暗中勾結,“潛謀勒兵拒命”。於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東道“遙相應助”,四鎮連兵,公然與唐朝廷叫板,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四鎮之亂”。四鎮之亂開始後,田悅先派兵搶攻邢、磁二州及臨洺,率先挑起了戰端;李正己派兵扼守徐州甬橋、渦口;梁崇義阻兵襄陽,切斷了唐朝廷江淮和江漢的糧道。唐德宗大怒,決意平藩,先派使者與吐蕃、回紇講和,以免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邊境暫時安定後,唐朝廷從西京抽調防秋兵(防止吐蕃秋季入侵搶糧的軍隊)一萬兩千人,同時調集朔方、關中、太原,西至蜀漢,南儘江、淮、閩、越諸道兵,打算一舉殲滅抗命的四鎮。一開始,唐官軍勢大,四鎮接連吃了敗仗。山南東道梁崇義被淮南節度使李希烈所殺。成德李惟嶽先被幽州留後朱滔打敗,後為成德兵馬使王武俊所殺,首級被送到京師。淄青李正己急怒下病死,其子李納擅領軍務。四鎮中去了二鎮,田悅和李納頓時勢孤力單,不得不各自困守一角。局勢對剩下的二鎮極為不利,唐朝廷也認為天下不日可平。長安的唐德宗非常得意,輕率地下詔三分成德鎮(被殺的李惟嶽的地盤),由此招致幽州留後朱滔和成德兵馬使王武俊不滿,認為皇帝不是論戰功行事,因而對朝廷生怨。這便給了田悅可乘之機,田悅趁機派人與朱滔和王武俊聯絡,曉以利害,許以重利。朱滔和王武俊竟然倒戈相向,發兵援救被唐軍圍困的田悅。唐德宗命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討伐田悅、朱滔、王武俊三鎮。結果,李懷光率領的唐官軍大敗,朱滔、王武俊與田悅、李納四鎮重新結盟:朱滔為盟主,自立為冀王,稱“孤”;田悅立為魏王,王武俊立為趙王,李納立為齊王,均稱“寡人”。令唐朝廷無比頭痛的四鎮稱王問題還沒有解決,又出了淮南節度使李希烈的叛亂。李希烈先前曾協助唐朝廷平定四鎮之亂。宰相楊炎曾經勸諫唐德宗,指出李希烈其人“無功猶倔強不法,使平崇義,何以製之”,為人薄情寡義,心狠手辣,曾為董秦(李忠臣)養子,董秦對他信任有加,而他最終卻驅逐了董秦取而代之。但唐德宗沒有聽從勸告,反而授予李希烈南平郡王的爵位,加任為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統領各道兵,討伐梁崇義。李希烈殺死梁崇義後,自認為有大功,因此攻占了山南東道治所襄陽後,據為己有。唐朝廷另派節度使接管,李希烈相當不滿。稱王的四鎮充分利用李希烈對唐朝廷的不滿,對李希烈稱臣勸進。在巨大的權勢和名利的誘惑下,李希烈心動了,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公然與唐朝廷對抗,開始向唐境進攻。叛亂的五鎮中,以李希烈兵強糧足,勢力最強。唐朝廷大為震驚。唐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嫉恨顏真卿,為了借刀殺人,竟然向唐德宗建議派顏真卿去安撫李希烈。顏真卿不但是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還是一個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亂前,他擔任平原太守。安祿山發動叛亂後,河北各郡大都被叛軍占領,隻有平原城因為顏真卿堅決抵抗,沒有陷落。後來,他的堂兄顏杲卿在槁城起兵,河北十七郡響應,並公推顏真卿做盟主。在抗擊安史叛軍中,立了大功。代宗即位後,顏真卿被封為魯郡公。所以,人們又稱他顏魯公。這時顏真卿已經七十多歲,年老體衰,同僚們都勸他向皇帝辭職不去,但他毅然領命前往。顏真卿到達淮南汝州(今河南臨汝)後,對李希烈曉以大義,勸其息兵罷戰,讓人民免受戰禍之苦。李希烈不聽勸告,反而要挾顏真卿協助他反唐。顏真卿自然不肯屈服,李希烈便將他扣押起來(興元元年(784年)十二月,李希烈攻陷汴州後稱王,有叛將提議要顏真卿任李希烈的宰相,顏真卿厲色說道:“爾等可知顏杲卿否,是吾兄也。安祿山反,首舉義兵,及被害,詬罵不絕於口。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師,守吾兄之節,死而後已,豈受汝輩誘脅耶!”叛將不敢再勸降。李希烈便把顏真卿拘押起來,還在他住的院子中挖了一個大坑,聲言要坑殺他。顏真卿毫無懼色。不久,唐軍征討李希烈的戰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李希烈在失敗前夕,派人在顏真卿的住處堆上柴草,潑上油,對顏真卿說:“不能屈節,當自燒。”顏真卿毫不遲疑,投身赴火,被人攔住。事隔不久,顏真卿最終被李希烈縊殺於汝州,終年七十七歲。顏真卿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他的祖輩三代皆工書法,其母親寫得一手好字。顏真卿自幼受家學熏陶,熱愛書法。一方麵接受家傳,一方麵學習前代書法名家的藝術特點,初師褚遂良的筆法,後來又接受張旭的指導。經過長期的辛勤磨煉和精心研究,他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顏體”書法。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采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的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有詩讚顏真卿的書法造詣:“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等名家都是學顏體。)。建中四年(783年)八月,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襄城(今河南襄城)。淮西招討使李勉為救襄城,采用了圍魏救趙之計,派兵趁李希烈後方空虛,直搗李希烈巢穴許州(今河南許昌)。李勉本是一心為國,不料唐德宗竟不理解,以為李勉也是想趁機撈一把,為自己謀取利益,立即派遣宦官指責李勉違詔。李勉被迫從許州撤兵,半途中李勉軍遭到李希烈軍伏擊,大敗,襄城因而更加危急。襄城一旦陷落,東都洛陽便將吃緊。唐德宗急忙從西北抽調涇原(治所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的兵馬去救援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了五千人馬途經京城長安。適逢天降大雨,涇原兵士全身都濕透了,凍得發抖。而唐朝廷派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王翔帶給軍隊的儘是粗米鹹菜。涇原兵士大怒,產生了嘩變,鼓噪攻入長安城。姚令言正要入朝辭行,聽說部下嘩變後,急忙趕來勸解士兵說:“諸君失計!東征立功,何患不富貴,乃為族滅之計乎!”唐德宗也急忙派宦官帶著二十車錢帛去慰勞兵士,想亡羊補牢,穩定局勢。然而,被激怒的涇原兵士已經完全失去了理智,不但殺死了宦官,還用兵器脅迫姚令言向西進兵。亂軍入城後,立即開始衝擊皇宮。皇宮的禁衛軍無法抵抗,唐德宗倉促下無法可想,隻好帶著太子、諸王、公主從宮苑北門倉皇出走。自從唐代宗朝宦官魚朝恩因擅權被殺後,皇帝有所警惕,不再任用宦官掌管軍隊,所以此時唐德宗身邊隻有宦官及隨從一百多人。司農卿郭曙(名將郭子儀第七子)正帶著家兵數十人在禁苑中打獵,聽說唐德宗出走,也立即趕來扈從。而右龍武軍使令狐建正在軍中教練射箭,得知消息後也率領部下四百人迅速趕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翰林學士薑公輔極有遠見,攔在唐德宗馬前,特意提醒說:“朱泚(音cǐ,同此)嘗為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誌。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凶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朱泚為前任涇原節度使,因弟弟朱滔(即自立為冀王的幽州留後)反叛唐朝,牽連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權,留住在長安私第,掛著太尉的名。薑公輔這話的中心意思是:即便唐德宗要走,也應該帶上朱泚,否則後患無窮。然而,此時唐德宗已經完全喪失了天子的氣度,隻顧自己逃命要緊,根本聽不進去薑公輔的話。唐德宗一行出宮苑北門,預備逃去奉天(今陝西乾縣)避難。涇原兵士衝進了大明宮,發現皇帝已經跑了,就強行打開官庫,大肆搶掠,一直鬨了一夜。第二天,涇原兵士也搶累了,心滿意足卻不知道該如何收場。眾人便去找節度使姚令言。姚令言自知事已至此,他無法再置身事外,唐朝廷必定會將所有罪責攤到他頭上,但他有心無膽,知道自己不能堪大任,便出主意擁戴朱泚為主。朱泚本來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如今天賜良機,立即趁機接管了長安兵權,與河北諸鎮割據勢力遙相呼應。翰林學士薑公輔的擔憂不幸應驗。這一事件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涇原之變”,由此直接造成唐德宗成為唐朝曆史上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第一個為唐玄宗,第二個為唐代宗)。逃跑的皇帝一行經鹹陽到達奉天。唐德宗還來不及喘口氣,便急忙下詔征發附近各道的兵馬入援。左金吾大將軍渾瑊(音jiān,同堅)率先來到奉天護駕。渾瑊,鐵勒族渾部人。曾任中郎將、左廂兵馬使、大都護、節度使、左金吾衛大將軍等職。善騎射,屢立戰功,以忠勇著稱。在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亂中,渾瑊先後隨名將李光弼、郭子儀、仆固懷恩出戰河北,收複兩京。唐永泰年間,吐蕃十萬大軍攻唐。渾瑊戍奉天,臨危不懼,親率兩百驍騎,衝入吐蕃營,生擒蕃將,因此勇冠諸軍。之後,渾瑊又屢破吐蕃兵進擾,在唐軍和朝廷中很有威望。眾人看到他率兵到來,心裡才逐漸安定。此時,長安又發生了段秀實被殺事件。段秀實,原名顏,字成公,陝西千陽人。幼讀經史,稍長習武,言辭謙恭,樸實穩重。玄宗時舉為明經,隨後拋棄功名從軍,積功至涇州刺史兼涇原鄭潁節度使。段秀實總攬西北軍政四年,吐蕃不敢犯境,百姓安居樂業。後來,宰相楊炎嫉恨段秀實,削去了他的兵權,召到京師任司農卿(官名,九卿之一,掌錢穀)。朱泚認為段秀實一定怨恨朝廷,有心拉攏。不料段秀實卻是心向朝廷,他見無法推脫,就假意留在朱泚身邊,暗中聯絡將軍劉海賓等人,準備找機會殺掉朱泚。朱泚隨後派涇原將領韓旻(音mín,同民,韓旻亦工花鳥畫)率三千騎兵,前去奉天。名義上是去接唐德宗回京,實際上是去攻打奉天。段秀實得知消息後,十分著急,他擔心奉天唐德宗沒有足夠的兵力守衛,便想暗中盜取姚令言的官印,但沒有得手。於是段秀實在偽造的假公文上倒蓋司農卿印,派人持假公文去騙韓旻回師。終於及時在駱穀驛截下韓旻,以姚令言之令命他返防。段秀實自知韓旻一旦回到京師,假公文一事必然敗露,便與將軍劉海賓商議,計劃殺死朱泚。當天,朱泚召段秀實議事。段秀實戎裝入見。聽說朱泚打算稱帝,段秀實勃然大怒,用手中的象牙笏擊打朱泚。朱泚頭破血流而逃。但劉海賓等人遲遲未至,段秀實當即被殺。之後,與段秀實暗中相結的將軍劉海賓等人都被誅殺。消息傳到奉天,唐德宗非常懊悔過去聽信讒言,貶黜了段秀實,並為之流淚不已。時朝野上下讚歎:“自古歿身以衛社稷者,無有如秀實之賢。”朱泚隨後即位稱帝,自稱為“大秦皇帝”,改元“應天”。稱帝以後,朱泚殺死滯留在長安來不及逃跑的唐皇族七十多人,親自帶了兵馬,前去攻打奉天。當時,朱泚叛軍有數萬人,而唐守軍僅有數千人,兵力對比懸殊,奉天一度十分危急。左金吾大將軍渾瑊率唐軍浴血苦戰,堅守危城。為了攻城,朱泚派人造了特彆大的雲梯。渾瑊得知後,事先在城牆邊掘通了地道,地道裡堆滿了乾柴,還在城頭準備好大批鬆脂火把。叛軍攻城時,箭如雨點般密集,唐軍根本無法還擊。叛軍兵士便開始攀援雲梯,打算攻入城中。不料雲梯一架架都陷進了地道,城頭上的唐軍又往下扔火把,點燃了地道裡的乾柴,燒著了雲梯。熊熊大火中,雲梯上的叛軍被燒得焦頭爛額,紛紛掉了下去。渾瑊趁機率唐軍從城門殺出,朱泚叛軍大敗。朱泚見強攻不行,便將奉天團團包圍,攻打了一個月。城中糧食全都吃光了,情況非常危急。關鍵的時刻,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祖父李思恭、父親李欽,都是隴右的裨將。李晟性強勁剛烈,善於騎射,喜歡讀孫子兵書。十八歲從軍,為河西節度使王忠嗣的部下。他勇敢超群,名聞河西,一次隨軍攻打吐蕃,有一吐蕃猛將守城抵抗,使唐軍傷亡很大,王忠嗣大怒,召軍中善射的人射他。李晟應召,引弓而射,一發而將蕃將射死,三軍為之歡呼、振奮。王忠嗣撫摸著他的後背稱他為“萬人敵”。後又跟隨鳳翔節度使攻打反叛的羌人,取得了勝利,提升為左羽林大將軍。在代宗廣德初年,因攻打黨項有功,授予特進、試太常卿。李晟作戰勇敢,很有謀略,在征戰中常常能以少勝多,出奇製勝。李晟早年的軍事生涯主要在河西、鳳翔一帶,他為抵禦吐蕃的進犯,保衛唐朝的西北邊防作出了貢獻。大曆年間,李晟入京朝見,代宗把他留在京城宿衛,任為右神策軍都將。德宗時,升任神策行營節度使。)晝夜兼程,趕到奉天救援。奉命東討田悅的朔方節度使李懷光,此時也回師向西救援。朱泚一看形勢不妙,便撤了對奉天的包圍,退回長安固守。奉天解圍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自恃功高,認為唐德宗會親自召見厚賞。他性格粗疏,看不起宰相盧杞等人,經常對人說盧杞等人奸詐、諂媚,天下之亂,都是這些人造成的。盧杞得知後,心中恐懼,生怕李懷光會在唐德宗麵前詆毀自己,便暗中阻止唐德宗召見李懷光,命李懷光立即引軍收複長安。李懷光千裡迢迢趕來奔赴國難,自認為竭心儘力,忠心耿耿,而皇帝近在咫尺,竟然不肯召見,自然非常不滿。於是領兵屯駐鹹陽,不肯進兵。並多次上表揭露宰相盧杞、宦官翟文秀等人的罪惡。德宗皇帝身邊的大臣對盧杞這樣處置功臣也很不滿,議論紛紛。德宗不得已,貶宰相盧杞為遠州司馬,殺宦官翟文秀。興元元年(784年)正月初一,唐德宗聽從翰林學士、考功郎中陸贄(陸贄是德宗朝傑出的政治家,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他勇於指陳弊政,揭露兩稅法實行後的各種積弊,主張廢除兩稅以外的一切苛斂,直接以布帛為計稅標準。他還建議積穀邊境,改進防務。後被大臣裴延齡所讒,罷宰相職,次年貶為忠州彆駕,居忠州十年而死。)的建議,下詔“罪己”,即著名的《奉天改元大赦製》,宣布赦天下,除朱泚外,赦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朱滔之罪,並停間架、除陌之類。這篇詔書由陸贄起草。陸贄以駢文擅名,對偶齊整,語義流暢,氣勢極盛,在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又長於奏疏,以深摯的情感和雄暢的辭辯見長,史稱“有唐以來,未曾有之”。這篇《奉天改元大赦製》充分顯示了陸贄的文學才華。文中以痛切之辭,直書君過,文筆犀利,情感激烈。據說,詔書下達之日,“雖武人悍卒,無不揮涕激發”。詔書的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王武俊、田悅、李納見到詔書的赦令後,都主動去除了王號,上表謝罪。這三人重新歸順朝廷,固然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利害關係,但也有被詔書感動的因素在其中。李懷光以頓兵不進的方式脅迫唐德宗貶斥了盧杞等人後,心中也不自安,開始有背叛朝廷的想法,但尚猶豫不決。他在鹹陽駐守了幾個月,停滯不前,始終不肯出兵收複長安。唐德宗多次派中使催促他。李懷光總是以士兵疲憊為借口,不肯發兵。李懷光又暗中派人與長安城中的朱泚聯絡,準備互相勾結。神策河北行營節度使李晟覺察到李懷光的異常,提醒唐德宗應該有所防備,並建議任命副將趙光銑等人為洋、利、劍三州刺史,各領兵五百人駐守,以防患於未然。唐德宗此時信任李懷光,因此沒有采納李晟的建議。唐德宗準備親自帶領禁兵到鹹陽,以勞軍為名,督促各將進兵征討,尤其是要督促李懷光。有些居心叵測的人趁機挑撥離間,告訴李懷光,說唐德宗用的是漢高祖偽遊雲夢的計謀,打算趁機擒獲各將。李懷光大為恐慌,至此,才下定了謀反的決心。唐德宗出發前,還生怕李懷光猜疑,加封李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以示信任有加。然而,使者到鹹陽宣布聖旨時,李懷光更加懷疑,因而態度十分倨傲無禮,當著使者的麵將鐵券扔在地上說:“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使者回報後,唐德宗這才相信李懷光起了反意,下令加強戒備,同時加任李晟為河中、同絳節度使,繼而又加任為同平章事,將挽救唐朝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李懷光公開謀反後,派他的部將趙升鸞悄悄進入奉天,約定晚間火燒乾陵,讓趙升鸞作內應,挾持唐德宗。趙升鸞將此事告訴了渾瑊。渾瑊急報唐朝廷,請唐德宗速離奉天去梁州(今陝西漢中)。唐德宗命令渾瑊戒嚴。渾瑊從朝中出來,部署尚未停當,唐德宗已經慌慌張張地離開奉天西行。朝臣及將士隨唐德宗而行,情形非常狼狽。李懷光的反叛使局勢更加惡化,不少唐大臣都投降了朱泚。在關鍵的時候,李晟力挽狂瀾。他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以忠義激勵將士,保持了唐軍將士的士氣,長安附近的唐軍都自願接受李晟指揮。當時叛軍內部也相當不穩定,李懷光的一些部下不願意跟隨叛亂,有些將士投奔了李晟。而長安城內的朱泚對李懷光也保持警惕,兩人產生了很深的隔閡。李懷光內憂部下兵變,外怕李晟襲擊,乾脆帶著人馬逃到河中去了。李懷光一走,朱泚陷入孤立。渾瑊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應。唐大軍進逼長安。興元元年(784年)五月,李晟收複了長安。朱泚和姚令言帶領殘兵敗將,向西奔逃,在途中都被部下殺死。河中守將紛紛投降,李懷光不知所為,自縊而死。這次曆時半年多的涇原兵變總算結束了(朱泚敗亡後,著名才女李季蘭也受牽累而死。唐朝女詩人燦若群星,從皇後到嬪妃,從宮女到美人,從名門貴婦到書香仕女,從閨閣千金到娼優姬妾,從小家碧玉到青衣婢女,無不有才華橫溢的女才子。素負盛名的娼妓詩人有薛濤(其事跡參見同係列此時,隻有自稱“楚帝”的李希烈尚據淮西抗命。貞元二年(786年)初,李希烈部將連續進犯襄州、鄭州,均被唐軍擊退。四月,淮西大將陳仙奇毒死李希烈,殺其親眷,舉眾歸順朝廷,陳仙奇被授為淮西節度使。至此,這場因討伐四鎮之亂而引出李希烈、朱泚、李懷光的更大兵禍,曆時五年,戰火總算平息了。然而,藩鎮世襲和自立統帥也成為不可更改的事實。事隔不久,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自為留後,朝廷也隻能承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