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悲傷 如此愉悅 如此獨特” 中國現代小說的史與學(1 / 1)

懸崖邊的樹 王德威 891 字 2個月前

——向夏誌清先生致敬夏誌清先生是中國文學研究界最重量級的學者之一。一九六一年,夏先生出版了英文專著《中國現代史》,為英語世界現代中國文學研究開下先河。一九六八年,夏先生再接再厲,出版《中國古典史論》,又帶動古典文學界文本研究的風潮。以後多年夏先生著述不輟,其中精華在二〇〇四年彙編為《夏誌清論中國文學》。歐美漢學界裡,涉獵之廣博,影響之深遠,而又在批評方法上能自成一家之言者,夏誌清先生可謂是第一人。《中國現代史》自初版迄今已逾五十年。半個世紀以來,現代中國文學研究因為夏先生和其他前輩的開拓之功,已經成為顯學。不僅學者、學生對晚清、“五四”以降的各項課題趨之若鶩,研究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儘管論者對夏先生的專書根據不同理論、政治,甚至性彆、區域立場,時有辯詰的聲音。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另外一部史出現相與抗衡,則是不爭之實。《中國現代史》的典範意義不僅在於夏先生開風氣之先,憑個人對歐美人文主義和形式主義批評的信念,論斷現代中國的流變和意義,也在於他提出問題的方式,他所堅持的比較文學眼光,還有他敢於與眾不同的勇氣,為後之來者預留太多對話空間。今天不論我們重估魯迅、沈從文,討論張愛玲、錢鍾書,或談中國作家文人的文學政治症候群、“感時憂國”情結,都必須從夏先生的觀點出發。有些話題就算他未曾涉及,也每每要讓我們想象如果有先生出手,將會做出何等示範。《中國現代的史與學》希望在夏先生專著的基礎下,呈現新世紀裡現代中國研究的動向。這本論文集分為兩輯。第一輯對《中國現代史》成書的時代氛圍、研究方法和曆史意義做出回顧,並且旁及夏先生的兄長夏濟安教授對現代文學批評的貢獻。夏氏昆仲不隻學問傑出,他們的獨特立場和風骨也一樣值得敬重。濟安先生英年早逝,是學界的重大損失。《中國現代的史與學》第二輯則呈現中國現代研究在海內外的最新成績。從魯迅到張愛玲,從沈從文到錢鍾書,幾乎所有夏先生當年曾論及的大家都包括在內,而且呈現出不同的批評看法。夏先生當年因為種種原因未曾在《中國現代史》內探討的作家,如蕭紅、白薇、端木蕻良等,或未曾觸及的流派,如鴛鴦蝴蝶派,也都有了專章討論。此外,夏先生也曾對晚清的研究開風氣之先,影響所及,我們今天論現代文學的起源,皆不能不提“五四”之前二十年的風雲變幻。夏先生對中國文學的關懷其來有自,本輯內也收入兩篇論文,專論白先勇、朱天文等的成就。由是從世紀初到世紀末,夏先生心目中的二十世紀中國“大傳統”更加完備。各篇論文的撰寫者有夏先生的門生友人、再傳或私淑弟子,也有濟安先生的學生和故舊,還有與夏先生時相往來的各地傑出學者。值得一提的是,半數以上的學者都畢業自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哥大是夏先生曾經任教三十年的名校,也是夏先生的學術發揚光大的重鎮。各篇論文的作者也許未必完全遵照夏先生的觀點,但他們所念茲在茲的是文學的“史”與“學”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學所顯現的人文精神脈絡,仍與先生一脈相承。目前西方學院裡的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仍然充斥偽科學化的話語;種種“後學”“批判”的聲音無非與西學主流唱和——儘管中國正在或已經崛起。而安享資本主義學院終身俸的學者們不時遊走世界,指點海內外的方向,尤其令人嘿然以對。對此夏先生是過來人。他曾經在五十年前應用過當時西方最流行的批評話語,也曾經廁身六七十年代文學和政治。不同的是,他對文學作為自己治學的本業,從來懷抱虔敬之心。比起迫不及待地談“越界”跨行、談“乾預”現實的同行,夏先生有所不為的立場反而曆久彌新。不少他的批評者自命走在時代前端,對他的研究或政治理念呶呶不休,但又有多少真能像他那樣擇善固執,發出“真的惡聲”?《中國現代的史與學》的完成有賴所有論文撰寫者的熱烈支持,他們是我最要感謝的對象。威斯理學院宋明煒教授不辭煩勞擔任聯絡,並費心為夏先生編纂中英文書目,特彆值得喝彩。蘇州大學季進教授授權他和夏先生的訪談記錄,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張恩華教授在編輯過程中參與協助,在此一並致謝。夏誌清先生好諧謔、好朋友、好美食、好老電影,處處與人為善,常懷赤子之心,提攜後輩尤其不遺餘力。與先生相近者則知道他對學問的專注認真近乎嚴厲,對人情世故的看法洞若觀火。他的生活其實有太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波折,但他對生命的熱切信念未嘗稍息。夏師母王洞女士襄助夏先生數十年如一日,甘苦備嘗,堪稱是“夏誌清的世界”中的靈魂人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