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邊,太和殿中。眾位考官還在通宵達旦的閱卷,本來閱卷應該在專用的側殿。但是新王顧連城執意讓他們搬到太和殿的一處偏房之中,自己則在旁邊批閱奏章。國喪剛滿,奏章的數目並不多,裡麵的內容也多是乏善可陳。除了千篇一律的歌功頌德,大讚天佑真遼,賢王在世。真正說起那百姓疾苦,真遼國事的,卻沒有幾道。就算僅有的幾道,也多是不痛不癢的事情,仿佛生怕觸怒了這個性情還拿捏不準的帝王。顧連城終於歎了口氣,從書案之上抬起頭來。目光投向了偏房之中忙碌的考官老王,自己的父親顧盛歡,年輕時還算是明君,但自打母後司徒皇後過世後,便開始沉溺於女色。宮中日益充斥著善於諂媚的佞官,整個真遼的朝堂,全靠幾個肱骨老臣支撐,搖搖欲墜。如今隻希望天公做美,不拘一格降人才了。這次主持閱卷的,是顧連城僅有的幾個心腹之一,司掌太學的文學士。文學士也是他做太子時的太子太傅,一身正氣,卻有文人的通病,就是眼高於頂。因此,屬下的考官們雖然挑選了十幾篇佳作送到他麵前,他卻都露出不甚滿意的神色。顧連城奏章看的疲憊,索性在龍椅上輕輕後倚,揉了揉太陽穴,打算閉目養神。科舉後三天的閱卷時間,今天是最後一天。能榜上有名的賢才也會在今天浮出水麵,他一會兒還有得忙。隻可惜,到目前為止,今年的大考看上去也沒有出多少神采俊秀的人物。正在這時,隻聽得文學士突然一拍桌案。“果然是上佳好文,文采卓然,卻都是剔骨之言。”顧連城霍然一驚,睜開雙眼,目中閃爍著精明的光芒,但隨即又被一種溫和寬厚掩蓋。他長身站起,看到偏房的閱卷已經進入尾聲,文學士手捧著幾張考卷正在走來。按照真遼律法,最後的前十名,是必須由王欽點,是為天子門生。“請我王敬閱。”雖然曾經是他少年時的師父,但是文學士依然十分恭敬。顧連城接過試卷,一麵展開,一麵好整以暇的說笑道。“剛才是何人之作令老師如此驚訝。”文學士一頓。說道。“不瞞王上,乃是最上麵一張,幾位考官於寓意之上都給了甲等,但是在行文上,卻在乙等之下。不能定奪,故而拿給臣看,臣細看之下,果然絕佳。隻是行文雖然自成一體,卻確然不是八股之範,故而……”文學士躬身道。“故而,臣等還是給王上定奪。”顧連城心中笑道。“都說文學士迂腐,可是他還是將這不符和文範的試卷放在了第一張。看來,文學士迂腐是假,惜才卻是真啊。”顧連城想著,目光卻落在平展而開的試卷紙上。隻見一行行娟秀的行楷躍然紙上。“……若衣領處便是國之首領,如律法總綱。總綱乃國之重事,當如日月明於天下,又如流水涇渭分明,以令百姓跟從。……”當讀到此句時,顧連城腦袋嗡的一聲,霍然開朗。原來如此,他暗暗想到,治國之本原在律例。隻有律例明確,召於天下,才如大樹立下根基穩固,百姓才能各自繁衍,有了枝乾,百姓才以繁衍枝繁葉茂。他迫不及待的又讀了下去,文章洋洋灑灑,的確沒有遵循八股舊例。但是彆開生麵,以小見大。通過穿衣這一簡單的事件簡單的事物物,表明了一個治國之理洋洋灑灑寫出了一個治國之理。即是綱律明確,鬆弛有道,各司其職。而百姓自然順從。其中主次鮮明,讀來如醍醐灌頂,又振聾發聵。良久,顧連城放下試卷,長舒一口氣,頗有意猶未儘之感。“果然乃切膚剔骨之文。當取魁元。”文學士沉吟了一下,卻還是奏到。“王,可是這八股取士,畢竟是先祖所定的規矩,已經推行了數朝了。”文學士說到這裡,顧連城突然打斷道。“你的意思是,若是我破格錄取她,就有違背祖例之嫌。”文學士道。“微臣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