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天空高遠,北雁南飛。
李淳風歸京的次日,薑沃陪師父去麵見二聖。
這還是李淳風第一回來至大明宮。
他走在恢宏壯闊的大明宮中,回望寂靜矗立的太極宮,回想曾經麵見先帝的立政殿。
都已然被歲月悄然掩去。
薑沃昨日已經與師父提過如今朝中形勢。
二聖臨朝且皇後代理政事——這種從前未見,朝臣們溫水煮青蛙多年才漸漸習慣,或者是青蛙們明著習慣暗裡仍然想找機會把鍋踢翻的朝局,李淳風聽過後,也隻是淡淡‘嗯’了一聲。
*
紫宸殿中,帝後皆在。
李淳風上前見禮。
皇帝溫聲免禮,皇後則命人為仙師賜座。
之後鳳目專注打量李淳風——早在掖庭時,媚娘就聽了太多薑沃兩位師父的名與事。
隻是一直無緣得見。
尤其是袁仙師,先帝年間便致仕歸老,後仙逝於蜀地,實是緣慳一麵。
而此時媚娘初見李淳風,看清後便頗覺親切——果然是多年師徒,他與薑沃的舉止神態很是神似。隻是李淳風發如霜雪,更多了些蕭蕭肅肅,如月透疏竹,飄然雲壑之感。
更似世外之人。
說來,比起媚娘打量李淳風,薑沃倒是更留神師父初次見到媚娘時的心境。
隻見李淳風行禮如常,抬頭時目光自然不可避免落在皇後麵容上一瞬。
一瞬,亦是一頓。
但也不過就此一頓,目光依舊如風流轉而去,神色都未動一動。
*
帝後最關心的,自然是有關民生的占城稻事宜。
雖說這些年未斷書信往來。但愛州畢竟距離京城太遠,一年也就一兩回的彼此通信罷了,實不如聽李淳風親口所說。
且說唐之前,最重要的農作物一直是粟(小米)。
在唐初,主糧的排序也是‘粟麥稻’。
隻是,大田糧食作物,正是從唐開始,發生了轉變,稻(尤其是南方)、麥逐漸取代了粟的主導地位。[1]
因而占城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唐此時人口依舊不夠——比如滅百濟後依舊要從當地遷居一些人口進來補充大唐境內人口稀少的下州。
但有薑沃早已彙報過的‘人口陷阱’打底,朝堂之上也意識到了,從地廣人稀戶籍不足,到人口指數性增長到令糧食吃緊——這個過程比想象中更快,也更難控製。
在宋朝占城稻引入之前,哪怕以大唐的疆域遼闊,也難以養活超過六千萬的人口。可占城稻引入後的宋朝,以半壁河山也能養活超過一億的人口。這便是高產量良種的重要。
李淳風與帝後道:經過數年育種,占城稻已經能在大唐邊境南邊數州,諸如振州、梧州、韶州等地種植了。
帝後雖已從書信上見過此報,但再聽李淳風說一遍,依舊覺得欣然。
李淳風大略介紹了下占城稻的進展,隨即很坦然道自己並非司農寺農官,所知詳情並不細。
他這些年,還是專注於繼續精研導引航海之術上。
若帝後欲知更多育種事,還是得召見隨他船隻而回的農官。
說到農官,李淳風又額外提了一句:“有位名為嘉禾的女官,這些年一直隨著司農寺的官員育種,且她又通曉算學,這些年來所有農田之事皆以文數記錄。臣見過一回,記載十分詳細。”
聽到嘉禾的名字,媚娘不由一笑。
*
敘了大半個時辰的愛州事,皇帝顯然有些倦了。
李淳風起身告退。
皇帝卻道:“李仙師且住,朕還有一事托付於李仙師。”
李淳風自出海起,就早已辭去朝中官職,如今身上隻有製出指南羅盤後,朝廷授予的爵位。
故而皇帝語氣也頗為客氣,用了托付二字。
隨著皇帝開口,程望山就退出門外,帶進來一人——太史局現任太史令周元豹。
多年過去,當年圓圓的元寶同學,已經長成了一個頗具氣勢的……圓臉中年人。
他見了李淳風立刻如舊年般行禮,執的也是學生禮。畢竟他確實也是李淳風‘太史局崗前培訓班’出來的學生。
皇帝便道:“封禪是國之大事,需太史局測算的良辰吉日,以及天象風雲等事極多極重。”
“朕原本是想讓薑相再兼任一回太史令。”
薑沃聽到這低頭,不由產生了跟李勣大將軍一樣的想法:換個羊薅毛吧真的。
這不,皇帝果然抓住了新的羊。
“還請李仙師為封禪諸事再操勞一回。”
李淳風的目光在垂首的弟子身上漫過,開口道:“臣領旨。”
帝後同時露出笑意來:終於安心了,為封禪之事找到最靠譜的玄學大師了。
而李淳風接下了太史局的工作,周元豹簡直也要喜極而泣。
他自問這些年也兢兢業業,凡事三核五審就怕出錯。但無奈他這個太史令職位的前任,一個比一個猛,不是仙師就是宰相。
如今封禪大事,彆說皇帝頗為猶豫,不欲直接交給他,周元豹自己也不敢就全盤接下來!
實在是沒有底氣啊。
好在李仙師回來了!周元豹立刻覺得有了主心骨。
*
薑沃也覺得,好像師父回來,什麼都有了托底。
其實這些年她走的再遠,始終沒有放下過太史局。隻要朝中有大事,哪怕再忙,她都要硬分出時間和精力來,為太史局壓陣。
可方才師父點頭那一下,她忽然就安心的無與倫比。
隻要師父在,她就不用再分一絲神多顧太史局。
就這一瞬間,她忽然有點明白李敬業了。
自打去歲李勣大將軍提過一回‘將來薑相多照拂一二孫輩’,她每接觸兵部公務,都點名李敬業,孜孜不倦地拎他出來掛牆頭。
搞得原本就有點怕她的李大公子,現在見了她更像是避貓鼠。
薑沃此時看著歸京的師父,心意安定中多了幾分可以任性的自由,便想起了李敬業:作為英國公府長孫,從他出生起,祖父就是大將軍兼宰輔。他長大的過程中,英國公的地位與威望與日俱增至當朝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