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封禪泰山,便是帝王親於泰山祭祀天地。
《管子·封禪》中曾有記,三皇五帝內伏羲、神農、炎帝等亦曾封禪泰山。
夏商周後的帝王中,秦始皇漢武帝亦曾封禪泰山,故而後世帝王皆重此禮。
*
麟德二年正月。
皇帝正式下詔封禪泰山。
薑沃與旁人不同,她是雙重身份:既在大唐待了數十年,亦有後世人的目光——無論從哪一種身份看,先帝唐太宗數次議及封禪,卻都因國事未能成行,實是有些遺憾的。
畢竟二鳳皇帝之功績,實配與秦皇漢武並稱封禪。
不單薑沃如此感歎,皇帝念及父皇亦做此想,正如薑沃在尚書省內看到的這份詔書。
此詔非中書省代寫,而是皇帝親筆:先寫了高祖開國之功績,又提起先帝惶惶偉業:“太宗功宏煉石,定宇於再麾,業比斷鼇,飲滄溟而一息。”。誇過自家父皇,寫到自己的時候又換了“忝奉餘緒,承威積慶”的口吻,表明自己是繼承先祖基業,努力守成奮進之帝王。[1]
總結完一家三代的光輝曆史(和現狀),最終下詔:岱宗(泰山)封禪!
於是麟德二年,薑沃剛到尚書省,就見一道道詔令發下來,令人忙的暈頭轉向——
帝詔冊封李勣等六位宰輔為檢校封禪使。
帝詔許敬宗(前禮部尚書)、現任禮部尚書許圉師,以及禮部諸禮官速定封禪典儀,於四月前呈上。
帝詔諸州都督、刺史,於今歲十一月前,集於泰嶽之下。(諸邊關防守緊要州府官員不在其列。)
帝詔天下諸州,才子俊彥,皆舉送入京。
……
薑沃便在李勣大將軍的指導下,挨個分理這一道道詔書。
尤其是那道“諸邊關防守緊要州府官員”不必集於泰山最令人頭疼:無他,大唐疆域遼闊,邊界線實在太長了!到底誰是邊防緊要,誰是不緊要?需知封禪大典,便是一朝最隆重的祭祀。
凡是朝臣定然都想參此盛會。
估計見到邸報的各地官員,都在眼巴巴等著京城的信兒,祈禱自己能夠接到去泰山底下集合的通知!
故而李勣大將軍親自帶著薑沃和吏部、兵部數位官員,按照大唐最新的輿圖,一個個邊境州府厘過去,逐個裁定留守朝臣。
足足花了兩個月,才定下最終‘駐守原地以備邊患’的各州府朝臣名單。
經過這兩個月,薑沃對大唐邊境的認識再上一層樓——自此皇帝再流放人去邊境描邊,她都不用事後再查地圖了,甚至可以給皇帝提供好些個方案……
直忙到冬去夏至,才算是勉強完成‘封禪大典’第一階段準備工作。
薑沃感歎:自己果然是個忙命,誰能想到,剛到尚書省,就能碰上百年難遇的封禪大事!
好在,故人漸歸,令她心情大好。
**
她最先見到的是狄仁傑。
其實若無封禪事,狄仁傑也該回京了。
他是龍朔元年往寧州(甘肅)任上去的,去歲已然滿三年,他自己又額外多請了一年。
而過去的幾年,薑沃掌考功事,也一直在關注狄仁傑的情形:寧州是大唐與曾經突厥(現已歸大唐)的邊境,最大的矛盾就是戎漢兩族混居常引發‘武裝械鬥衝突’。
狄仁傑到後,很好的‘安撫’了兩族矛盾——大唐的文臣可不單是文臣,大半拎出來都能當武將使。
狄仁傑也是如此。
他到了寧州後,是先禮後兵。能調解的矛盾他耐心調解了,而對待剩下那些專門作亂挑事的刺頭,則進行了‘物理調解’。
總之他到後一年,就實現了撫和戎夏,寧州和平。
之後的三年,他於寧州整頓吏治,重籍戶口,更有安通道路、立橋梁、賑水潦、課栽苗等政舉……當真是做了許多實事。
他調任回京的旨意一下,寧州百姓甚至為他立碑勒石。
狄仁傑回京後,自要來到吏部交明旨意,見到薑沃行禮鄭重道:“不負薑相所托。”
當年他遠赴寧州之前,薑相曾囑托於他,此去當‘經營一方,愛民安民’。
此言他片刻未忘,所行皆問心無愧。如今回京,便能頂天地立說一句不負所托。
薑沃含笑道:“懷英回來的正是時候。”
正好一起卷起來。
在看過狄仁傑的政績後,薑沃自然與他論起了修路的重要性,還樂此不疲問道:“懷英,你怎麼看?”
狄仁傑聽了還很親切,心道:雖然數年未見,薑相的口頭禪倒是沒變——並不知道這是單獨給他的口頭禪。
他已經見過了混凝土路,隻感歎道:“薑相神思,我隻盼著有生之年,若能見大唐各州之通運要道,都能得此路才好!”
修路實在是太要緊了,無論是為了軍事還是為了百姓。
若依舊是土路泥路,雨雪道路不通之時,軍需斷絕,後果何其可怕?從前戰亂年間門,軍伍之中人相食的慘劇也不是沒發生過。
而對百姓來說,道路也極重要,若無道路,糧食豐收了運不出來,天災人禍了賑災糧運不進去,都是讓人心如火焚卻隻能束手無策之事。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