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1 章 番外·後世人參觀聖陵(下)(1 / 1)

初春,陵山。

薑陵陵園。

遊客們從瑞獸石刻區,走到薑陵內同樣爭議極大的另一處。

帝王陵墓前的石刻多分為幾類:比如昭陵六駿是太宗心愛的戰馬;比如昭陵、乾陵、聖陵內都有的數尊蕃酋長的人像,代表著四夷歸心(不得不提一句,聖陵的蕃酋長像,領頭的兩位正是當年‘叩請為聖神皇帝子’的後突厥默啜可汗以及帶頭出資建立天樞的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可謂是一個出錢,一個‘出人’)。

再有常見的石刻便是代表天人合一的祥瑞、神獸;代表帝王威嚴的儀仗、仗馬;以及記述功德時事的華表聖碑。

總之,帝王陵墓前的石刻雖多,但類型和所代表的意義大致分為以上幾類,是比較固定的。

然而薑陵這唯一一座號墓為陵的臣子陵,石刻類型自然不能跟帝陵相同,甚至也無法跟其餘臣子歸類,史學家都道薑陵的石刻‘奇峰突起’一般——

有不甚了解曆史,不過是慕名來參觀遊覽的遊客停在一處石刻前,頗為訝異道:“這石刻是天文望遠鏡?”

他還辨認了下旁邊刻石上的文字,有些磨損,看起來就費力。

還是小楊道:“這上麵的字,是‘地球之渺小,宇宙之無窮’。”

講解員小楊講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她已經習慣了每次講到這裡,都會有遊客提問。

果然,已經有遊客下意識問道:“古人不是覺得天圓地方嗎?當時就知道地‘球’嗎?”

哪怕講了許多遍,小楊還是好脾氣的笑笑,很溫和的從頭講起:“並不是這樣的。”

“所謂天圓地方,曾子就有過兩種解釋:一是‘上謂之圓,下謂之方’,所謂天圓地方隻是上下;二是‘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即明暗之分。”

小楊熟練道:“在春秋戰國時,華夏的先人們就在懷疑腳下的地並不是平的——”

“依舊是曾子質疑道:若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掩蓋)也。”*

“而到了漢代,朝廷甚至為此廷辯。”

“《後漢書·律曆誌》中就寫道:‘渾天如雞子。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地兩端謂之南北極。’”*

遊客們許多早上正吃的是雞蛋。

想想,若古人真認識到地如蛋黃,那怎麼不算‘地球’呢?

小楊又走到天文望遠鏡旁邊的石刻,‘璣衡撫辰儀’之前道:“這是薑相之師李淳風所用的觀星之儀。”

“其實在李淳風貞觀年間所著的《晉書·天文誌》,也已經認定‘天象蓋笠,地法覆舟,周行如輪’。”*

“而之後,李淳風出海而去,後來為彼時新攝政的天後(武皇),修成了新的曆法。”

旁友有遊客問道:“就是帶著司農寺的人,去發現占城稻那次出海嗎?”

果然是華夏人,骨子裡都帶著對糧食、種菜和食物的熱忱。

小楊點頭:

“是的,那次出海,更廣為人知的曆史意義,是占城稻的發現與培育,以及對當時航海術的推進。”

“但其實,在數年的漂泊中,從北至南,李淳風還選了二十多處來測定北極星高度和角度,測量出從北到南,星辰角度能差近五十度,這便是證明了‘維度’,而東西的日升月落時刻不同,則對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度’。”

“是,比起其它許多廣為人知的功績來,薑相與師父一起數次修改曆法,測算天文,所知者便寥寥。”

正因許多人不了解古代天文學的先進,在自己陵園的石刻上寫下‘地球’這兩個字,竟然也成了薑相‘外星人論’的一個有力佐證。

小楊有時候也會在網上各個論壇發一些科普帖,來證明薑相這句話來源久矣。

而且其中有些測算工作,還是他們師徒一起經年累月做的,所以她在暮年感歎一句‘地球之渺小,宇宙之無窮’很正常。

實不該用一句‘外星人’就抹掉了不止薑相,更有無數古代先賢天文學家的皓首窮經。

薑握之前聽講解員講到這段,也與武皇道,她那邊的後世也會有人誤解,認為:直到明末利瑪竇帶來許多西洋器物知識,甚至是清朝洋人送來地球儀後,華夏才知道地球是圓的。

其實華夏自古以來對世界的認識,一直是走在前列且是不斷探索的,正是——近世言天文者,輒謂地球之說創自泰西,不知古書中早具言其理。[1]

不過,小楊發出來的正經科普,自然沒有‘震驚!史上第一位女相果然是外星人的十個石錘’等震驚體來的閱讀量高。

小楊:……

那要真這樣,薑相咋不把自己陵墓修成個飛碟,到時候走的時候直接一起飛走算了。

說起來,小楊算了算,她在陵山上負責講解工作也有四年了,對聖陵薑陵的每一處,甚至每一尊石刻,都已經諳熟於心。

武皇和薑相的在正史上的生平,她也都能背下來。

然而,對薑相這個人,扒了越多的史料,她反而越覺得隔著一層愈深的雲霧,更加看不清楚了:薑相的許多做法非常符合古代的能臣忠臣,但有些思維又確實是迥異於世。

且她一生行事風格多有所變,有時為虔恭竭節、小心慎微的萬事求全的賢臣,有時卻又似不履尊卑、不畏生死的傲縱權臣。

她曆經四朝二朝為宰,為官風格數遍。

尤其是晚年行事,更讓人不解——

若說她貪戀權柄專權攬政吧,她又不似高宗一朝長孫無忌一般,會以長輩與大司徒身份違拗逼迫欽明皇帝,甚至上朝的次數都不多。

但若說她不棧戀朝堂,也屬於是睜眼說瞎話:畢竟薑相終身不肯致仕,且大司徒府常年賓客盈門,登門求見以期仕途亨通(或是文名大噪)的青年才俊不計其數,以至於需要發放‘朱簽’‘木簽’。

如果薑相不肯致仕這點,還能解釋為皇帝的堅持挽留,那麼薑相還有許多行事,也著實不符合‘謙恭自省之臣’

——帝王加諸於她身上的額外尊榮、虛職她向不推辭,皆欣然而受。

聖神皇帝一朝,她身上官位爵位掛的最多的時候,加起來都有兩位數!

這哪裡又是‘小心恭謹以求善始善終’臣子的做派?

隻不過當時礙於帝王恩寵,無人敢諫或者是諫也無用罷了。

聖神皇帝曾明確於朝上表示過:“大司徒經國之才,思竭其用,對朕知無不言。朕亦自凡事無疑,委之台鼎。”還警告諸臣勿‘以疏間親’。

那還有啥可諫的?自是一片和諧之音。

但後來的皇朝評論前朝事,不必隻褒讚頌揚,就曾有皇帝直白感歎道:非啟女帝之業的聖神皇帝,難用此相。

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自然是欽佩聖神皇帝的用人和韜略,但還有一層含義——若不是聖神皇帝當時麵臨的局麵,是需開天辟地,劈出一條不存在的血路來的頭一位女帝,那也可不用此人。

有此感慨的皇帝,是封建帝製越發成熟和穩定後,繼任為帝者,故而她便明確表示,會更願意用‘有能力但好掌控’的宰相。

畢竟,若是一個臣子總是拿出新的驚喜,主要還不是那種‘礦燈、聽診器、炒鍋’等巧技小驚喜,而是遍及糧食、軍事、火器、教育等各方麵的大驚喜,對皇帝來說,就是一種驚嚇了。

總之,後世千年,從封建帝製到新華夏,關於薑相的評價向來紛紛,爭議也頗多——

雖說自武皇一朝,隨著曆史學院的成立,印刷術和造紙術的飛速發展,留下的史料指數型增長。但有時候史料多也未必全是好事,因流傳下來的當時史料,很多根本是彼此矛盾的。

比如有史冊記載薑相是生有宿慧。

但也多有武皇一朝的野史、話本堅決稱:薑相為鶴仙化人,還列了許多證據,比如聖神皇帝對鶴的偏愛,比如欽明皇帝曾在薑相仙逝後,於洛陽皇城內設‘歸鶴華表柱’。

因傳說中:鶴千年乃歸,停於華表。

此似又為一證。

可見同時代的人,對薑相就頗多揣測,隻是更擅用當時的最流行的‘聖賢之人都是某種神仙或者瑞獸的化身’說法來解釋。

小楊有時候在網上看人各執一詞吵架的時候,就能夠理解了:就像現在發生一件新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