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天下興亡誰人曉第八百六十四章吉兆(求月票)(1 / 1)

將血 河邊草 1559 字 3個月前

(六更到,還是月票,嗬嗬,看見又多了一位掌門,大家起立鼓掌,歡迎。---->7~8飄天文學注冊會員推薦該作品全文字小說更新最快。。。。。。。)

當夜,大將軍趙石親自上門拜訪大將軍張培賢,因在國喪期間,不便飲酒,再說兩人也沒那個交情,隻是以清茶相待。

趙石開門見山,言道:“大將軍折彙,鼠兩端,左右旁顧,不堪信重,今上欲以大將軍代之,大將軍意下如何?”

張培賢其實就等著這一天呢,這些時日,除了上衙之外,就沒出過門兒,什麼人來了都是閉門謝客,姿態已經做足,想到前敵領兵之心頗為熱切。

但聽到趙石的話,還是皺緊了眉頭,沒露一點歡容出來,“折家乃國家之棟梁,折家子弟浴血沙場者,不知凡幾,所以還請大將軍手下留情。”

趙石冷冷一笑,道:“大將軍放心便是,如今朝野動蕩,群臣不安,若是軍中再生事端,將不堪設想,所以敦促折彙回京便是,折家不會大動,但敲山震虎,總要讓折家明白,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張培賢心中稍鬆,沉默片刻道:“柱國,你我雖未有深交,但你之領兵才乾,老夫常自歎不如的,也深有佩服之心,然王氏已去,折家再動,恐非妥當,還請柱國三思而行,也勸勸陛下不要操之過急才好。”

趙石頷,道:“大將軍為國之心,我自知之,朝野之事,轉瞬即平,大將軍無須擔憂,隻折彙次子折思廉,辱我甚矣,不但勾結王佩之子王仲坤,將家妹休了回家,且還窺伺我之妻妾,之前竟向王虎那廝討要,如此喪心病狂。視我如無物,若此人還活在世上,怎能平我胸中怒氣?”

“折彙是大將軍,我就不是大將軍了?他謀我算我也就罷了,竟然行那鬼祟陰毒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雖不知是否折彙授意。但折思廉此人,定難逃性命,大將軍若認為我錯了,我也無話可說。”

張培賢聽的目瞪口呆,倒吸了一口涼氣,半晌,卻也是怒容滿麵,一拍桌子道:“果真如此?”

趙石直視他的眼睛,沉聲道:“若是編造。這等荒唐之事,可謂是自揭其醜,以趙石今時今日之地位,難道趙石不要臉麵了不成?”

張培賢在地上轉了兩圈,怒氣稍減,卻是歎息了一聲道:“若果真如此。老夫也沒臉攔你,折彙。。。。。。。。唉,折家祖宗百年威名,一朝喪儘,真真是。。。。。。。。折彙確實不堪大任,請大將軍回稟陛下,老夫願往敵前。換折彙回來。”

“大將軍深明大義,可惜這裡無酒,不然定要敬上大將軍一杯。”

張培賢終於笑了起來,搖頭道:“一杯怎麼夠。一壇還差不多。”

兩人相視而笑,其實有一句話兩人都沒說,那就是他兩人聯手,大秦便再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在他們麵前負隅頑抗,折彙也不行。

因為趙石在西軍中威望已經到了頂峰,而張培賢常年掌握東軍兵權,在東軍中的威望也不做第二人想,可以說,兩人聯手,能控製朝廷八成的軍隊,彆說折家,便是折種兩家加起來,此時也不夠看的。

而且,這兩個人是大秦大將軍中軍功最重的兩位,其他幾位都比不了,折彙更是膛乎其後,折家自大將軍折木清去後,再非往日的折家了。

之後兩人又密談良久,趙石這才告辭出了定陽侯府。

這個時候,趙石可謂是一身輕鬆,再沒有什麼事情縈懷了,回府的一路上,琢磨著是不是該到長公主府邸看一看了。

不過大軍久駐城中,總歸是不成的,近日裡,已經鬨出了不少亂子,不能再這麼下去了,該除去的人已經除去的差不多,該殺的人也殺的差不多了,撤兵的日子就是眼前,封賞過後,就是撤兵之期,還是閒不下來啊,趙石心中微歎。

大秦成武元年五月末,大將軍張培賢帶著聖旨以及隨行一眾人等,從長安起行,直奔河洛而去。

而在這個時候,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吐蕃低地,眾部族之,吐蕃人稱之為太陽之子的李匪,送上賀表,賀大秦成武皇帝登基之際,一並提及吐蕃低地部眾內附之事,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朝野上下,儘皆震驚莫名。

吐蕃,太過遙遠的記憶,這個屹立在漢人土地西邊的,經曆千年歲月,依舊不倒的大國,雖與大秦交界,但卻好像離的很遠很遠。

最近的記憶,好像就是唐末安史之亂時,曾出兵助大唐平亂過,但說實話,記憶並不算美好,據載,吐蕃鐵騎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殘暴之處,比之安史亂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後唐末亂世,吐蕃更是將西北大片領土劃作了自家地盤,這也正是吐蕃低地的來由,之後吐蕃國力漸弱,大秦崛起於西北,兩家互不相犯已經有些年頭兒了。

與吐蕃打的交道最多的其實還是西北鎮軍,常與吐蕃交易戰馬,鹽茶等物,算得上大秦戰馬一個重要的來源。

但對於吐蕃國內之事,大秦就並不算了解了,因為吐蕃高地之上,不但部落林立,而且根本不適合漢人居住,在漢人眼中,乃是地地道道的蠻荒所在。

吐蕃王庭如何如何,隻要沒有對大秦造成威脅,大秦也懶得去關注什麼,吐蕃比大秦大的多的多,消息根本傳不過來,大秦也無意去窺探什麼。

實際上,早在幾十年前,吐蕃低地就已經不在吐蕃王庭治下了,而吐蕃國內之混亂,也是大秦無法想象的,真實的情況是,吐蕃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名存實亡,陷於了分裂和戰亂之中,不然的話,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麼可能視中原漢人地界大亂於不顧,安靜了這許多年?

直到數年之前,李匪率一眾馬匪闖入吐蕃低地,率領吐蕃低地各部,擊敗吐蕃高地大軍,順勢衝向高地,差點殺到吐蕃王庭所在,在那個時候,吐蕃這個名詞其實已經真正成為了曆史。

而今吐蕃低地還算平靜,而高地之上,部落之間征戰不休,奴隸起義如火如荼,吐蕃王庭更是被一把火兒燒了個乾淨,當然,這裡麵傳教的佛陀們就不用說了,戰火中一半都是他們挑撥起來的。

這些事情,大秦君臣都不知道,在他們想象中,吐蕃還是盛唐時節那個使得公主遠嫁的強大吐蕃呢,而這種印象,也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所有人都震驚難言,所有人都在想,李匪是誰,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可是個漢人的名字,竟然成了吐蕃低地之王?竟然還要內附於大秦,吐蕃低地,那是多大一片疆土啊,低地之王,怕是和皇帝也差不多了,為何要內附而來,會不會因此與吐蕃王庭交惡?

一瞬間,大秦好像便由皇位更迭,王氏門閥血流成河,牽連日眾的朝野動蕩中走了出來,所有人的心思都被這件大事所牽動了,即便是盛唐時節,有部落內附也是不得了的大事,更是不得了的功勳,何況是現在的大秦?

一夜之間,朝野風向完全就變了模樣,從人心惶惶,膽戰心驚,到滿心震驚,卻又滿心狂喜,驕傲自豪,轉變之速,超出了所有人意料之外。

消息傳出之後,朝臣先是一片沉默,接著便沸騰了起來,各種奏疏接二連三的的飛向中書,來到成武皇帝的龍案之上。

說什麼的都有,有歌功頌德的,有滿懷憂慮的,有趁此建言的,有懷疑此事真假,請陛下細查三思的,等等等等,五花八門。

這才隻是京師所在,相信不久等這個消息傳遍大秦,又是另一番景象,景帝駕崩,曲氏謀逆,王氏族誅等等大事,在這件事情麵前,都顯得過於的渺小了。

之後,宮中有旨意遞到中書樞密院,其中就有細述李匪此人生平,眾臣傳閱,各個看的目眩神迷。

李匪,出身李家部將,辭官之後蟄伏於西北。。。。。。。。之後種種,皆有修飾闡述不提。

看了這些,所有人心中隻有兩個字,人傑。

這樣的傳奇經曆,甚至有過於大將軍趙石,不是人傑是什麼,再一想,此人竟然還曾在李敢當麾下效力過,也就是說,與大將軍趙石脫不開乾係了。

許多人想到這個,心裡已是暗歎,老天爺,這還讓不讓人活了,趙石如今已是勢大如此,再加上吐蕃低地內附之功,還不反了天去?

不提眾人心中所想,此事對於大秦來說,實是千載難逢的好事,也是一件足堪誇耀的功績,而新帝登基,朝堂不穩的現在,更是一顆定心丸服了下去,初一登基,便已使吐蕃低地臣服,這真的是個好兆頭,還是了不得的吉兆,這可比那些經不起推敲的祥瑞強的多了。。。。。。。

(月票,月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