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285【好導演的標準,三國劇組大選角】
跟哈維敲定了相關的合作事宜,後續的事交給人在北美的艾米負責即可,李藝書也沒有在坎城多待,跟鞏麗說了一聲,他便飛往了英國那邊。
難得來一次歐洲,自然是要去看望看望莫妮卡,順便探班一下李按的《理智與情感》劇組。
這部電影投資千萬美元,還不算上後期宣發。
如果算上最少是1500萬美元左右,是李藝書第一次大膽對外投資了。
如果是旁人,李藝書或許還會有點擔心,但如果是李按來拍這部電影,那他就沒那麽多顧慮了。
原本《理智與情感》就是李按拍的,儘管這中間少拍了《飲食男女》跟《少女小漁》,可嚴格來說,李按並不是打怪升級那種類型的導演。
他可是悶頭苦練多年,一朝成名天下知的代表人物了。
畢竟沒有哪個導演窩在家裡麵六七年不找工作不去實習,一次機會就讓他拿到了金馬獎最佳導演的提名。
英國。
《理智與情感》劇組。
李藝書一邊跟莫妮卡了解劇組拍攝進度,一邊看著不遠處草坪上,凱特·溫斯萊特在跟人對戲。
上次一彆,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如今再次見到凱特·溫斯萊特本人,這身材方麵的確是有了很大的變化,之前如果是豐滿,那現在就是嬰兒肥了,臉蛋上雖有點小肉肉,卻也給人青澀之感。
「劇組大概什麽時候能拍完?」李藝書轉頭看向莫妮卡·貝魯奇。
「最少還要一個月。」
莫妮卡·貝魯奇搖了搖頭道:「李按太執著了,有些鏡頭我感覺還可以,但是他非要重新再多來幾遍。」
「嗬嗬,這可是他唯一能夠證明自己的機會,怎麽可能不嚴格?」
李藝書笑了笑,《死神來了》全球票房雖然早已破億美元,但是沒有人會把功勞安在李按的頭上。
恐怖題材的影片,成為票房黑馬在北美太常見了,1978年的恐怖電影《月光光心慌慌》,幾十萬美元的成本,博得4716萬美元的北美票房,1973年的《驅魔人》製片成本不過千萬美元,全球取得了4.41億美元的票房成績……
正是因為恐怖電影成票房黑馬已經是常見的事情,而死神劇本又是李藝書編寫,那些知曉情況的電影公司,隻會覺得是李按運氣好,拿到了李藝書寫的劇本,然後票房大爆了。
「對了,預算現在怎麽樣?有沒有超支?」
「沒有,預算還重足,李按這點就很好。」莫妮卡誇獎道::「他很會控製成本,能不花錢的就不花錢,現在帳麵上還有300多萬美元,足夠支撐拍完剩下的劇情了。」
「懂得控製成本的導演才是好導演!」
李藝書露出滿意的笑容:「我最討厭的就是不懂得控製成本的導演了,因為那些不懂得控製的人,就說明本身對電影的設想不達標,導致電影偏離了軌道。」
導演其實是一個會計活,這是李藝書多年網大電影的經驗,你要想拍出一部電影,那就必須得從人工丶片酬丶服化道丶乃至劇組的飯盒等零零碎碎的事,心中要有一本帳。
這點李藝書就特彆佩服《星際穿越》的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了,甭管他的影迷是不是在未來將其神化,但最起碼有一點,是李藝書最為佩服的,就是對方堪比會計師的精準控預算的能力。
諾蘭喜歡將作品的日程丶數據安排得妥妥帖帖,每一個帳目他事先都多有把控。
據說,《星際穿越》拍完後,諾蘭還給派拉蒙退了一大筆錢,因為預算沒有用完,反而留了很多,不會跟十三妹的老公一樣,買一頂價值幾千美元的草帽,幾百美元的乞丐裝。
莫妮卡當了這麽久的製片人,從懵懵懂懂,到跟在副製片人的後麵學習,乃至現在全程把控劇組的預算,對李藝書這番話可謂是深有體會。
她忍不住問道:「親愛的,那李按算是好導演嗎?」
「一半一半,得看從什麽角度了。」
從普通人角度,李按是好導演,從李藝書的角度也算是好導演,可如果從老板的角度,那就得兩說了。
真要論能為公司賺錢的好導演,李藝書隻佩服諾蘭跟王京。
王京的電影幾乎很少賠錢,而且製片成本又低,拍攝周期又短,回報率哪怕小了點,但勝在周轉快。
最主要的是這小胖子搞電視劇也有一手,《天下第一》《小魚兒與花無缺》……收視率可都不低,而且還都是當年的熱播大劇。
這麽想著,似乎等幾年倒是可以把王京給拽來美國這邊拍低成本影片啊。
美國B級片,諸如《致命彎道》《隔山有眼》等係列,說白了其實跟香江的三級片差不多,一邊賣肉一邊製造恐怖情節,在這方麵王京這位老三級片專家還是很有話語權的。
就在李藝書琢磨之際,李按也已經停下拍攝,大步跑來,喘著氣道:「李導,不好意思,剛剛劇組在拍戲,沒能第一時間過來!」
「沒事,拍戲要緊,我也就是過來探探班,看看拍攝進度。」李藝書滿不在乎的擺了擺手。
李按瞥了眼製片人莫妮卡,他知道老板娘應該都跟李導彙報過了,倒也沒有再說拍攝進度的事,而是笑著恭賀道:
「恭喜李導摘下坎城最佳導演獎,這可是我們華人第一次拿到坎城最佳導演,真是大漲我華人氣焰。」
李藝書有點驚訝的看著對方,沒想到李按拍馬屁還挺順嘴的,「好好拍,你這部我感覺也是有很大希望獲獎的,就是不知道你準備參加哪個電影節?」
李按想了想,開口道:「我是想參加坎城的,隻不過時間上可能有點遲,大概率是明年的柏林電影節了。」
他這部電影六月底之前就能殺青,然後進行後期製作,趕一趕倒是能趕上九月份的威尼斯電影節,但是李按不想這麽趕進度。
八月份就要送樣片去威尼斯電影節,滿打滿算也就一個月多點的時間進行後期製作,那肯定是不太夠的。
李按自己又習慣了慢工出細活,與其著急忙慌的,還不如等來年,報名柏林國際電影節。
「嗯,柏林挺好。」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