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用布帛做的象生花是怎麼來的,張氏和於媽媽都清楚的很。
張氏想想此時二房的情形,就覺得心中痛快。
一直算計彆人的人,這次終於自食惡果。
謝玉琰將何氏的事放下,那邊如何她根本不會放在心上。何氏就是一條從塘中撈起來的魚,被她隨手丟在岸上。就算何氏用儘全力撲騰,也不可能再跳回水中。
說話間,楊欽背著書箱回來了。
將東西往屋子裡一放,他就進屋,看看他娘又看看他嫂嫂,滿臉都是笑容。
“阿嫂,”楊欽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忙將童先生等人最好的小報取出來放在謝玉琰手中,“小報的底稿,先生說讓阿嫂看看。”
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稿了,一來上報的稿子需要仔細斟酌,二來要等著寶德寺佛炭的這篇文章。
現在算是齊全了。
謝玉琰仔細看著,這一版小報的模樣,終於與幾十年後街麵上盛行的有些形似了。
之前那幾版未免文氣太重,上麵有許多晦澀難懂的字詞,彆說尋常百姓,就算通些文墨的人,也不一定都能看明白。
這樣的文章不是不能有,但要少一些,以大梁各地的消息為主,解讀一些朝廷的邸報就足夠了。
再有些與百姓相關的一些案件,由訟師講述來龍去脈,再加上有趣的判詞,簡單易懂。
本地米價、布價等漲幅,各地是否有災情……
小報後麵還有一些招工的告示,都是謝玉琰讓人提前收集起來的,自然包括她的石炭場。
最後的一麵留給那些類似話本的文章。
這次未寫完的話本,下次新印發的小報上還會繼續。
小報廣收這樣的文章,一經采用,會按字數和篇幅付給執筆人一些潤筆費。
“這一張紙,上麵寫如此多的東西。”張氏也湊過來看。她沒想到謝玉琰說的小報,就是這個樣子。
謝玉琰道:“還是太過粗糙。”
張氏驚訝:“這還不行?這字極好看,特彆是‘大名府小報’幾個字。”
謝玉琰方才一直在看小報的內容,沒有仔細去看,現在端詳才發現,這楷體字工整、端莊,一筆一劃挑不出任何缺點,通文墨之人,隻要一瞧就難免心生敬意,這不是尋常人能夠寫出來的。
這不是童子虛的字。
這是……王晏的字。
宮中存放太多王晏的奏章,王晏過世之後,朝廷黨爭愈發厲害,太後有意栽培她,經常與她一同談及政事,還將架閣庫中的奏章和文籍拿給她看。當時,架閣庫中,近十年留下最多筆墨的就是宰輔王晏。
也多虧看了那些東西,才讓她學會與那些相公、禦史們周旋。
王晏怎麼會為她的小報題字?
是童子虛和王錚求他幫忙?
光是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文士買來一觀。
“我也覺得這幾個字好,”楊欽道,“應當不是先生寫的。”
先生再三囑咐他,莫要弄得臟汙了,這小報的底稿一定要好好收著。
楊欽說給謝玉琰聽:“我看先生這般不舍,就說,不然再謄抄一份留下就是。”或許先生想留作紀念。
“可先生卻沉下臉,讓我莫要與嫂嫂多言其他,隻說好好收下,原因他日後會說清楚。‘大名府小報’幾個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