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七年五月底,伴著知了沒完沒了的鳴叫,絕境長城的大門緩緩開啟,千餘秦軍緩緩出塞。
騎行在最前方的是隴西郡尉李信,跟在他旁邊不遠處的,則是被秦始皇任命為禱河使者的黑夫,這也是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作為“西拓”的開幕儀式,“白馬黑犬”為皇帝去大河上遊禱告祭祀。
他們的目的地,大概就是後世蘭州一帶,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而且交通狀況不容樂觀。
隻能在平地逞威的戰車無用武之地,所以這支隊伍,純粹由步騎組成的,邊塞之外補給困難,最近的哨所也在百裡外,所以帶的人不多。
本來黑夫要跨上皇帝賜的高頭大馬,被李信一勸才打消了念頭:“相信我,出塞巡視,山嶺溝壑縱橫,許多地方無路可走,有時吾等要在矮樹叢裡探路,遇上雨水,馬蹄亦容易打滑,最不適合騎戰馬。”
戰馬沒耐心,總喜歡馳騁狂奔,用來走山路,反不如老馱馬可靠。中途遇警作戰,才會換成戰馬,所以一名騎兵,至少要備兩匹馬。
“南征豫章時軍中缺馬,我都是帶著兵卒,一同在密林裡步行的,故而不知。”
黑夫謝過李信的提醒,而李信的部下們,也下意識地覺得,這個來自南郡的黑小夥,對塞外騎兵作戰恐怕一無所知。
“我看,他怕是連馬都騎不穩罷?”
出發前,手下指揮著兩百騎的騎將羌璜,與幾個君尉佐吏竊竊私語,在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隴西、北地人看來,南方人,都隻擅長遊泳劃船,到了馬上,休說開弓射箭,不摔下來就不錯了。
“到了顛簸處,我倒是想看他是否會死死抱著馬脖子。”
一邊說,羌璜亦將自己的馬鞍放在了馬背上。
秦已有馬鞍,其呈長方形,表麵由皮革製成,中間填塞羊毛加厚鞍墊,周邊用很細的皮線縫製,形狀就像兩片枕頭。通過三條帶子,綁著馬的腹、胸、臀,使之固定在馬背上。
據說此物是北方戎狄所用,他們常年騎馬,發現在馬背上墊一點什麼東西會舒服一點。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其進行了改進,又傳到了秦國,有了此物後,數千上萬的成規模的騎兵才在秦、趙、燕出現。秦國軍法中亦有:“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
故備齊鞍韉,是騎兵行軍前必做的事。
但在黑夫看來,此物與其說是馬鞍,不如說是可供騎乘的鞍墊,或者叫“低鞍”。低鞍可以折疊,不用的時候折疊起來,輕便倒是輕便,但還是不夠先進。
過去黑夫主要在南方作戰,乘戰車行進,騎馬的時候不是很多。但這次隨皇帝西巡,既然已提出了開拓西北之策,在上邽縣停留的那段時間,他便提前讓人做了一樣新東西,就指望著出塞派得上用場呢……
於是,(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