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喜。”
“是內史寧秦縣(陝西華陰縣)人。”
七月初一,北伐軍戰俘營中,燭光之下,年輕的騎吏楊喜有些拘束,他擦了擦嘴角還沾著的粟飯粒,搓著手,開始了自己漫長的自述:
“寧秦縣本來叫陰晉,是魏國土地,在惠文王時割讓給了秦國,遂改名寧秦……”
說到這,楊喜露出了懷念的笑。
不管去到何處,離家鄉有多遠,隻要閉上眼,楊喜都能看到他家裡閭對麵的華山,險峻秀麗,亂石從生,那就是楊喜祖祖輩輩看到的風景……
寧秦縣地理位置很重要,南邊有華山為阻,北麵則是去往河東的風陵渡,西方有大道連通關中府地,東邊百餘裡就是桃林之塞和函穀關,隻有奪得了這,秦國才能稱得上安寧。
這次改名好像還真有些管用,從那之後一百多年,除了兩次小打小鬨的政變外,關中幾乎再無戰禍。
黔首們不用擔心睡夢中被強盜衝入家中殺人放火,也不必畏懼敵國大軍忽然包圍城邑,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唯二要擔心的,便是不小心犯了法後的嚴酷懲罰,以及今年該輪到哪家子弟被征召去服役做戍卒,為大王掃平六國……
“我家中,除了老母,還有弟二人……”
楊喜是家裡的老大,當年他父母喜得長子,十分高興,覺得總算有兒子繼承爵位了,遂取名為“喜”,以表達高興心情。
過了幾年,老二出生,仍是兒子,楊父楊母心情也不錯,說就算楊喜成年另立門戶,他們家也有次子足以養老,故取名楊樂。
要知道,秦與其他邦國不同,男子成年是要立刻分出戶籍的,這就意味著,當老大楊喜單獨立戶後,楊家的老父老母還要繼續拉扯剩下幾個飯量驚人的男孩成人,而在他們能乾活時,卻要分戶自立去了,一般隻留老幺養老。
又數年,也就是秦始皇帝統一天下前夕,老三出生了,但很快就因病夭折,將這小小生靈埋葬在後山時,左思右想,楊家還是決定給他個名。
“楊哀。”
哀歸哀,苦歸苦,但日子總得繼續過,砸釜賣鐵,修我戈矛,也得支持始皇帝統一啊!
按理說六國已經掃平,黔首負擔該減輕些,但勞役卻比過去還更重了,不但關中金人、驪山、阿房大工程不斷,始皇帝承諾的土地,也總是分在邊遠郡縣,服役變成了血本無歸的事。
但秦人們早已在商鞅之法馴化下習慣了這種耕戰生活,倒未像六國之地那樣有很大怨言。
秦始皇三十年後,那些重役遠戍,漸漸變本加厲起來,去南越、北疆、海東、河西的子弟歸來者寥寥,要麼是留在當地,要麼是死於疫病。
好在楊喜那時候還未成年,僥幸逃過一劫,但當時已有民謠在傳:
“生男慎莫(本章未完,請翻頁)
www.biqu70.cc。m.biqu7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