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專業不算什麼,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外國人的白眼冷遇。那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蒸蒸日上,而與之相對的,是固步自封的中國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們看不起中國人,甚至給予中國“□□”這樣侮辱性的稱呼。】
誒?
頗曉佛學的王維愣了愣,臉上露出幾分莫名:“佛經有載, '□□’為西域對國朝的代稱,並無侮辱之意啊。"
【“□□”一詞源於佛經,本是一個中性稱謂,自甲午後,就變成了戰勝者對戰敗者的嘲諷、蔑稱,其下含意,怕是連豬狗都不如。】
剛剛還在疑惑地王維:???!!!
"放肆!"
太極宮中,李世民不可置信地一拍桌子:“豎子爾敢!”
蠻夷之邦也敢如此欺辱華夏,誰給他們的膽子?我上邦尊嚴安在?未央宮。
劉徹拂袖而怒:“奇恥大辱!什麼王朝竟這般軟弱窩囊,被一群蠻夷之邦壓著打?!
奉天殿。
沉浸許久的殺伐之氣不受控製從朱元璋身上溢了出來:"好啊,那倭國是嫌咱大明的刀鋒不夠利嗎?"
他咬牙切齒,恨不得現在就親自帶兵,去把對麵那群倭賊給砍了。一旁的朱棣腦子到底活泛,雖也惱怒,但謹慎地捕捉到了一個詞:明治維新。
老朱家對皇子的教育很是不錯,朱棣也讀了些詩書史卷,他想起來一句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周朝雖然是舊邦國,但其使命在於革新。革新而有新機,這便是後世的倭國超過華夏的原因麼?
【鬱達夫曾經舉過一個例子,說留學的時候,他和一個師兄去小酒館喝酒,旁邊一桌也坐著幾個日本學生,結果,那群學生無緣無故就對著他吐了一口痰,嘴裡還罵著“□口人” “叭兒狗”。鬱達夫全程表情平靜,甚至在那幾個學生走了之後,他還能平靜地衝對麵的師兄笑,說,這是常事。】
鹹陽。
嬴政扶著劍柄的手猛然抓緊,聲色俱厲:"可恥!可恨!"
連異邦小族的平民學子都能對華夏子民如此侮辱,國朝之上又該是何等弱小,簡直尊嚴儘失!蕩平諸國的始皇帝屬實是難以想象後世形勢會如此翻覆。
太極宮中的李世民狠狠一
摔杯子:“那日本到底是什麼國家,竟這般狂妄?!”
長孫皇後也是滿臉不可置信:“鬱達夫還平靜地表示這是常事,可見這樣的侮辱冷遇更是數不勝數,後世……怎會孱弱至此啊!"
她情感向來細膩,聽完鬱達夫的身世,又了解到這留學一遭,對他作品裡的悲涼愈發感同身受起
來,不禁也開始同情這千載之下的後輩。
幾乎同時,聽到這一切的王翦蒙恬衛青李靖尉遲恭秦瓊等人俱是怒發衝冠,軍人鐵血,最是見不得國家受辱,他們沙場征伐,為的就是邦國穩定,外侮不侵,那日本學生這樣,簡直和指著他們的鼻子罵無異!
各位將軍身上戰意鏗然,紛紛大恨隻可惜不知道日本到底是哪一個國家,否則他們就要當場請命蕩平敵寇。
最義憤的竟是諸天萬朝的文士,可能因為文人身份的微妙聯係,雖然新舊文學之間頗有不同,但他們也願將鬱達夫引為同道。文人臉麵何其重要?竟然被如此羞辱,對方還是異族,這丟的不是天下文士的臉,而是整個華夏的臉!
辛棄疾“鏗”的一聲拔出長劍:"大宋遭金人欺辱,後世華夏又被東瀛欺辱,可恨我等士人竟不能為國家紓難!"
李白杜甫猶自錯愕,大唐繁盛,異邦諸人不僅可以雜居長安,更能入朝為官,他們俱是將大唐視為天朝上國,頂禮膜拜,連對大唐子民也是尊重有加,千年之後,這些人就會騎到他們的頭上嗎?
王維訥訥難言:"朝中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因慕唐風,改名晁衡,陛下曾允他入國子監,與諸王公貴孫學習,其後他又考中進士,入朝為官。晁衡,便是來白東瀛。"
裴迪亦是怔愣:“一朝上國,一朝…□口……”他艱難地吐出那兩個字,隻覺那些屈辱像是穿越時空而來似的。
大唐的文士,怎麼能想到,有朝一日這個國度的後人還會有伏低做小被橫加侮辱的時刻呢?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的底色,而大學又是一個人三觀塑造的關鍵時期,不幸的是,這兩個時期裡,鬱達夫所遇到的全是歧視與欺淩。這樣一個人,你怎麼能奢望他長成活力四射懟天懟地的樣子?所以,後來他會形成悲涼而略顯頹廢的審美情趣,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賀撐著床榻,細長的通眉擰成一個川字,本就瘦削的臉更見愁苦。是啊
,白眼、冷遇、欺淩、這是伴著他從幼時成長至今的東西。他本是李唐宗親,卻因家道淪落,沉淪當世,父親去世後更是連飽腹都成問題。可是……
他長歎一聲,似在與鬱達夫對話:
“我與你俱遭喪父之痛,你卻更有弱國之悲,焉能不苦。”世道澆漓,也不知鬱達夫能否抗下重重悲涼?
這憂鬱困窮而又仍懷赤子之心的李長吉,竟是將鬱達夫引為同調,為他擔憂了起來。
北宋。
聽完一切的蘇軾兄弟亦是唏噓感歎: “幼時孤苦病弱,長成後又在異國受欺,其中苦悶難以言說。三觀塑造,想必是指個人的誌趣理念吧?"
在那樣的環境下長成,再好的心性也不免會被消磨。
蘇轍斂眸搖首,沒有人聽到這些遭遇還能保持輕鬆: “如他所說,鬱達夫之哀苦,竟是比李長吉更甚。”
長吉雖苦,猶有大唐,可鬱達夫的王朝呢?
【另外,由於留學日本,涉獵群書,鬱達夫也受到了日本"物哀"美學的影響,所謂“物哀”,簡單來說,物,就是外界事物;哀,則是主體對事物產生的感受,包含有同情、哀傷、悲歎、憐惜等種種情緒,主要展示一種哀婉淒清的美感世界。這種美學意味在《故都的秋》中也有體現。】
未央宮。
劉徹冷嗤一聲: "小家子氣。"
他想起楚棠先前說漢賦時曾強調的恢弘氣魄,說,這是隻有大一統王朝才能孕育出的深廣宏福。他喜歡這樣的讚美,也讀出了這背後的深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大漢的強大才讓司馬相如有那樣的底氣,文士與國家,一命相連。那日本聽起來似是個彈丸小國,卻能逼得後世華夏子民淪落至此,兩相對比之下如何不令他心驚?
帶上主觀情緒的漢武帝幾乎本能的厭惡著日本的一切,包括文化,同他一樣,許多鑒賞能力滿級文人學士也拒絕深味所謂的物哀之美。
白居易將杜甫的詩吟了一首又一首,滿懷敬意地感歎: “溫柔敦厚,沉鬱頓挫,這才是一等一的美學。”他也學起後世的詞語了。
杜牧淺淺對比了一下,拿出了李白的詩集: “還是太白詩最能提振心氣。”
/>什麼物哀,太衰頹了。
歐陽修展開寫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折扇詠歎再三: “物哀怎麼及得上此詞氣魄宏大。”奉天殿裡。
朱元璋冷著臉從鼻子裡發出一聲輕哼: “東洋小國,就是喜歡搞這些酸不拉嘰的,沒個大氣樣,鬱達夫學什麼不好學這些,我華夏文章不夠昌隆麼?"
他現在正在氣頭上,連帶著把鬱達夫也遷怒了一通,可那話裡,更多的還是怒其不爭的憤懣,寄予著眾多兄弟厚望的朱標趕忙上去順毛,滿殿父慈子孝裡,縮在角落的的朱棣忍了又忍,小心翼翼地舉了個手:
“可是,隻有強盛之邦才會有人遣使而去,鬱達夫留學日本,學他國種種,是不是因為,本國……"太落後了?
後麵幾個字他沒敢說完,因為滿殿的人都目光炯炯地盯著他: “閉嘴!”沒有人敢細想這背後的意味。
【當然,除身世經曆與文化影響,最重要的一點也可以想見,那就是上麵已經可以窺到端倪的國運的悲涼。】
諸位帝王眼神一凜:要說到了!
【鬱達夫出生在什麼年份?光緒二十二年,兩年前,是甲/午年。一場海上戰爭,讓日本發現中國的虛弱,也讓中國從天朝上國的夢裡醒來,割地、賠款,在以後更是家常便飯。
日本曾經需要向我們學習,處處仰望我們,誰能想到,形勢會有這樣的翻覆呢?作為弱國子民的
鬱達夫在日本受儘歧視、侮辱,而他甚至不能反抗,因為他的國家,確實就是那樣孱弱。這種孱弱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後來鬱達夫在作品裡寫,
“敗戰後的國民——尤其是初出生的小國民,當然是畸形,是有恐怖狂,是神經質的。”】
嘶~
諸天萬朝的眾人倒抽一口涼氣。
太觸目驚心了。
可楚棠仍在繼續: 【這篇文章寫於1934年,其時,東/三/省國土已失,華/北勢微,北平亦在飄搖之中,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鬱達夫心中不能可能沒有觸動。同一時期,他另有兩篇散文可以佐證作意:
"……原因是為了映霞還沒有到過北平,想在沒有被人侵奪去之前,去瞻仰瞻仰這有名的舊日皇都。"
映霞是他的第二任妻子,這一次他
是帶著妻小出遊的。
另一段說得更直白: “.…,下麵隻能再來略寫一點春和夏以及秋季的感懷夢境,聊做我的對這日就淪亡的故國的哀歌。"
是的,時代風雲裡的文人並不能獨善其身,他已經感知到了國家日漸衰颯的氣息,並在文字裡流露出隱憂。孱弱的國家、衰颯的時代,震動著一個救時文人的心,文中反複提及北方、北國、北平、故都,或許正有不可言說的時代意義,對故都皇城的眷戀,可能也潛藏著對國家的眷戀。而那些清幽的、靜謐的、悲涼的、衰颯的景物,或似傾頹國運,或似飄搖己身。繁華落儘,滿目滄桑,原來在“故都”二字上就可以品味。
時代的苦悶當然不能概括一個文人複雜的作意,但知人論世,我們很難說這篇文字中毫無苦悶。】
淪亡的哀歌。
短短五個字重重敲在了眾人的心頭。
南宋。
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