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很有意思的兩個未入流職業。織染局&鐵冶所。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
洪武7年,朱元璋在天下設立13個鐵冶所。這些一共產出了9052987斤,這個數據比大明會典少了一半。蓋因這些鐵冶所以外,實際上還存在著其他的礦場,未計入。
折算成現在的數據,明初鐵產量為9232噸。
什麼概念呢?
橫向對比,一直到1670年左右,即300年以後,外國裡,年鐵產量最大的俄羅斯僅2400噸。
縱向對比,是元初(1263年)的3.18倍,是南宋初年(1127-1162年間)的8.6倍,是北宋中晚期(1064-1067)的2.2倍。】
老朱大大吃了一驚: "那麼大一個俄羅斯,鐵產量竟然那麼小?"
這可遠出他的意料之外,雖然他並不特彆在意鐵產量多少,但比彆人強,尤其是比那未來要當他們大哥的俄羅斯強,就叫他不禁驕傲起來。
"大又有何用?外強中乾罷了!"
【鋼鐵,號稱工業的糧食,它的產量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
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要依托大煉鋼鐵,鋼鐵工業因此是被視為工業之母一般,決定國家工業化基礎的決定性產業。
洪武年間,明政府的鐵產量高到能在內庫放好幾年的量,朱元璋認為采鐵勞民,就下令停止鐵冶所工作。】
這兩段話連在了一起,老朱的神色又晴轉多雲了。他覺得那後輩,不會是在罵自己吧?咱可隻是在愛民啊!
【明初官營鐵廠占據絕大多數產能,民營微不足道or沒有統計數據。它得以發展,是老朱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間。
河北磁州臨水鎮,元朝曾設鐵冶所,下轄1.5w戶人,每年產鐵百餘萬斤(50噸+)。有個小吏就諫言,請朝廷在此地重開鐵廠。
朱元璋不悅道:就沒聽過“天下無遺利”。
且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利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複設此必重擾之。
親,你是想害1.5萬戶人家投身鐵冶嗎?杖責,流放海外。挺時髦
的,直接送出國了。】
老朱替後輩劃重點:"重點是在送他出國嗎?重點是在咱上麵這段話,講得多好啊?"
他轉而對朱棣道:
"努力點,你看看現在大明的版圖,這不愛百姓,不恤生民的家夥,流放海外都不用走多少路!"
不止朱棣,大家也隻能唯唯諾諾。還能和老朱爭辯啥呢?
【國家不設鐵廠,那鐵礦百姓是可以采的。還會有明朝官方開了鐵礦,感覺采足了,於是關閉鐵廠,開放民采的情況。
洪武28年,工部說,各處開爐3年了,內庫貯3743萬斤鐵(2233噸)。——這是在明朝積極鼓勵屯田,給開荒百姓免費發鐵製農具;大力發展造船業;頻繁對外用兵的
情況下,開3年官營鐵冶所,就能庫存充足。
老朱下令,各處停工,令民自采,每采15塊鐵,給朝廷上交1塊鐵就好。
自此以後,民營鋼鐵業逐漸站了起來,永樂元年-宣德9年的30年間,民營產量翻了6倍。並在明代中後期,取代官營成為了主流,還形成了以製鐵為基礎的工業小城鎮。 ”居民四五十家,多以鐵冶為業,至嘉靖數倍於昔”。
明代設立一個縣的標準就是要求200戶人家。按這句話,就是嘉靖時,幾乎一整個縣的人都在乾鐵冶。
這很牛了,我們隻是因為鋼鐵之都是唐山,從小被植入了錯誤的鋼鐵產量印象,那畢竟是一個占
地1.3萬平方公裡,一個2022鋼材產量1.83億噸、粗鋼產量1.24億噸的巨無霸啊!全中國的粗鋼產量
也不過10.18億噸呢。】
傅友德本來已經覺得自己心如止水,再也沒有什麼能叫自己失態了。然後他的茶水又噴了出來。"什麼……什麼?多少……多少來著?"
朱權頭暈目眩說: “他們兔朝不是隻有14億人嗎?那不是等於每個人有1200多斤鐵嗎?要那麼多鐵乾什麼啊!"
“什麼啊,14億人用‘隻有’來形容,合適嗎?”其他人說朱權了。"不是鐵,是鋼!"又有人補充道。"怪不得有那麼多高樓大廈,看上去都需要鋼來製造——"
“我們是他們
的……”鬱新試圖算一算。
"彆算了。"茹冷靜道, "不要以己之短,較人之長。""我們有什麼長於對方的?"楊士奇突然問。
大家一時沉默。片刻後,朱橚弱弱說: “我們……古文學得比他們好?”
【導致官營沒落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還是勞動和付出不成正比。
參考著名的遵化鐵冶廠,全場民匠220人,軍匠84人,民夫1365人,軍夫927人。 (永樂時興建,此為永樂數據)
軍匠工資是裡頭最高的,每人每年給糧10.8石(5646rmb),冬夏衣服布2匹,棉花2斤8兩。其他人的工資就更沒啥好說的。往往一次服役6個月,10月份乾到次年3月,要春耕了把你放回去種田。
跟他們一起打工的還有罪犯,這些人是來廠子裡打工服刑,待遇更爛,就給口飯。】
朱橫在那涼薄道:“可以啦,大侄兒八品以下全部給錢,還要他們自帶乾糧乾活呢。我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