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弱宋剛明,比起宋朝皇帝的不敢打,明朝皇帝們出了好幾位“我行我也上”的馬背皇帝】
【無論是從乞丐變身皇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五征漠北七下西洋的朱棣,甚至是褒貶不一的朱厚照,在戰場上沒慫過——慫的都是他們的敵人。】
【哪怕是萬曆皇帝不上朝的那幾l十年,萬曆三大征也沒輸過】
朱元璋聽到天幕講完唐宋心臟就提了起來。
按照天幕過往的習慣,要講到明清了,但是天幕對明清可沒什麼好感,每一次都把他氣得不輕。
他已經把太醫叫來候著,就等著又聽到什麼氣得心臟受不了的事情及時吃藥,但好在天幕的一開始讓他心情好了許多。
聽這意思,他的子孫後代最起碼繼承了他的能征善戰,行,不愧是老朱家的種!
【哦,朱祁鎮不算,朱祁鎮這樣帶著滿朝文武送死的皇帝在武德赫赫的明朝皇帝裡,就像是唯一敢戰、並且能收取青唐地區、臣服西夏的宋哲宗趙煦在宋朝皇帝裡一樣突出。】
宋朝的皇帝也很振奮,對比不認識的後世皇帝不重要,聽到自己後世皇帝能打.勝.仗,激動地比生了兒子還興奮。
“原來大宋是能打.勝.仗的!”趙禎直接來了個喜極而泣,“打贏了!打贏了!”
刺麵將軍狄青激動道:“陛下,我們收回燕雲十六州有希望!”
趙禎含淚點頭:“是!有希望!”
其他文臣想潑冷水,但是天幕已經把話題拐到了農業上,讓他們的一腔心思憋了回去。
【當然,今天的主題是農業,簡單點評一下,我們回到農業上。】
【特意提前說一下皇帝們,自然是因為,即使曆代都是重農,在不同的帝王手中,有很大的不同。】
【朱元璋從農民起義軍走上帝王之位,最辛苦的時候曾經做過地主家的長工,做過流民乞丐,對糧食有著非一般的執著。】
【他確立以農為本的政策後,要求對官員考核以農桑、學校為功績,違者降薪降職】
聽到朱元璋的出身,前朝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震驚,尤其是那些被天幕明確提到過末年是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皇帝們,都不好了。
“農民起義軍真能成事?”李世民深刻記得,唐末的農民起義軍把他的墳墓給盜了,其他皇帝的帝王陵也沒放過。
長孫皇後提醒道:“漢高祖不也成事了。”
李世民搖搖頭:“那不一樣,漢高祖好歹也是亭長,算得上是官吏,那朱元璋可是流民乞丐,地主長工,哪位帝王能比他出身更低?”
長孫皇後看看丈夫,又看看同樣失態的兄弟,知道他們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不是官職大小,是漢高祖既然是亭長,也屬於“士”的階層,屬於官吏;但是朱元璋是真正的底層農民,長工、乞丐、流民,無論是哪一個身份都低到他們平日不會正眼看的。
包括李世民自己,
同樣出身世家(),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還得是元朝的皇帝們。
“朱元璋,誅元璋,倒是霸氣。”忽必烈若有所思拿著大馬士革鋼刀把玩,自從天幕誇了他爺爺成吉思汗大馬士革煉鋼工匠搶的好之後,本來就受重視的匠人受到重賞,大馬士革鋼武器更受歡迎了,包括忽必烈自己也刀不離手。
“陛下,要不去民間找這漢人?”丞相脫脫請示道,但是心裡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
元朝實行的四等人製度,不僅把漢人壓在底層,對他們的姓名也有限製,隻能傳承姓氏,名字按數字排行,方便記憶,就如同給牲口編號一樣。
忽必烈搖頭:“漢高祖當皇帝之前名叫劉季,季是家中排行。當皇帝之後才改名劉邦,這個朱元璋的名字如此囂張,定然是後麵起義時改得,你現在找也找不到。”
脫脫揣摩著皇帝的意思:“那找所有姓朱的?”
“不必,隻會造成恐慌和漢人的敵視。”忽必烈手中的彎刀畫了一個圈,重新回到自己手上,“百姓還真是不能小瞧,乞丐也是人啊,這四等人製度似乎不但沒能安邦定國,還刺激了漢人的仇恨心理,不要也罷。”
脫脫先是一愣,接著聽到忽必烈正式頒布廢除“四等人製”的聖旨,立刻恭敬領旨:“是!”
.
與皇帝們升起的警惕心不同,百姓們多是羨慕。
“農民當皇帝,百姓一定過得很好吧!”
“是啊,咱也算是上麵有人了,農民皇帝能給百姓減很多稅吧?”
“能減到前麵說過的漢朝皇帝那三十稅一,就很好!”
百姓們幻想著彆人家的皇帝,隻是聊聊天吹吹牛,就已經開心地笑了起來,讓因為沉重稅務導致常年愁眉苦臉的眉目難得舒展起來。
在另一片山林裡,一群頭上裹著黃巾的昔日農人則是得到了鼓勵,眼神發亮:
“起義軍原來也能當皇帝!”
“我們一定能成功!”
【朱元璋在政策上,編訂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以保障小民經濟,把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業稅收作為官員政績考核的重點。】
【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是朱元璋的首創,結合明朝的保甲製度,十分高效率,給大家看看圖片。】
用農業生產和農業稅來考核官員這一點曆代官員也是如此,帝王們沒太在意。
天幕放出了明朝時期的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賦役黃冊在記錄田地賦稅時做成表格,戶主的姓氏勞役記錄的清清楚楚,連田地的形狀都給畫在表格的第一行,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魚鱗圖冊顧名思義,畫得真的像是一條鱗片覆滿身體的魚,每一片魚鱗上都清晰地記錄著不同地方的不同稅務,每塊地的所屬、方位、麵積、形狀,乃至地形、肥瘠程度等等,都記錄在上。
他們齊齊看向魚鱗圖冊:難怪叫魚鱗圖冊,真像魚鱗!
() 這個好學,不錯,朕的了!
.
朱元璋開始得意起來:“咱老朱自己都會種地,田地哪有什麼皇帝比朕更懂。()”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他知道一個王朝不可能真的長久永不覆滅,但是他剛死就成這樣,大明的官員如此囂張,他殺貪官殺得還不夠多嗎?
朱元璋殺心一起,看滿朝文武的眼神瞬間冰冷起來,看得大臣們心裡哀聲載道。
【朱元璋的重農抑商到了極致,在整個明朝,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比達到了90%的高位比例,即使後期商品經濟慢慢發展起來,商業和手工業所占比例也未能突破20%】
“全部種田,社會如何發展起來?”趙匡胤目瞪口呆,“達官貴人不會去占用田地嗎?”
對於這一點,宋朝統治者最深有體會,世家占地屢禁不止,索性直接開放買賣,不管了。
前朝每到末年都離不開豪門大族土地兼並,他可不信明朝就是例外。
隋唐宋,甚至包括元朝,經濟都是開放狀態,絲綢之路非常繁忙,朝廷壓製商人科舉取仕得到權利,但是自己不同程度的鹽鐵官營和礦產官營,加上對外通商,可是沒少賺錢。
重農抑商不代表徹底不發展商業,萬國來朝不止是為了政治意義,還有經濟意義。
農民再有錢,能有商人有錢嗎?
他們重農抑商是為了穩定,又不是和錢過不去。
【明朝的氣候其實並不好,處於小冰河期。】
【小冰河期時期,太陽黑子活動異常,也導致明朝天災不斷。從公元1400年一直到公元1900年的500年,不僅氣候變得更為寒冷,年降水量也急劇減少,使得明朝旱災頻發。
年平均氣溫每降低1度,糧食單位產量就會比往年下降10%,同樣,年降水量每下降100毫米,單位麵積糧食產量也會下降10%】
劉徹頓時感到了同病相憐。
“明朝這什麼小冰河期更可怕,持續了五百年……等等,這個明朝國祚有五百年?天幕不是說我大漢才是最長久的王朝嗎?”
汲黯點頭肯定了劉徹沒記錯:“陛下,或許這個小冰河期持續到了後麵的清朝,天幕向來喜歡明清一起提。”
“明清都有小冰河期,這百姓過得真是不容易。”劉徹哪怕自認自己不是一個愛惜民力的皇帝,也不會真得放任天災發生百姓死傷,百姓死完了誰交稅,他都沒人
() 了統治誰去。
聽到明朝的小冰河期,
讓劉徹想起自己當權時期天災不斷下的百姓,
難得興起點愛民心思來。
他默默計算:茂陵不需要修那麼奢華,少發一下勞役,修水渠時待遇更好點,應該能有用吧?
【在江南水田,百姓棄用大唐開始使用的江東犁,重新開始使用鐵搭,這是科技上的退步,但也是無奈的選擇。】
【因為朱元璋把農民圈在很小的區域範圍內,導致百姓無力養牛,沒有牛用曲轅犁同樣吃力,後麵開始用鐵搭,也是為了節省人力。】
【除了因為政策原因,還因為人口.爆發後土地不夠,百姓把土地良田儘可能地用於水稻小麥棉花,用於衣食原料生產。但這樣的結果就是養牛的空間越來越小。養牛所需的水草難得,成本上漲,以致無力養牛。】
嬴政聽得很認真,看天幕上放出曲轅犁和鐵搭的圖片,看得也很認真。
大秦同樣缺少耕牛,大漢耕牛普及曆經四代統治者,想必到二世三世大秦百姓才能慢慢普及耕牛,這兩樣農具,都可以先研究起來。
直到聽到天幕講大明人口.爆發後連養牛的空間都沒有,不由羨慕了。
“大秦地廣人稀,彆說養牛種草,種什麼不行。”
把那些侵華的八國聯軍全給種到地裡都有位置!
【大明人多地少,農業工具科技後退,還氣候惡劣,明朝為何人口還會暴增呢?】
【這就不得不提明朝時期國外帶來的外來物種,高產農作物的到來。】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華夏與外界有了更深入的接觸,本土農業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
【最明顯的改變,就是高產量農作物的到來,成為了百姓的主糧,比如玉米、甘薯、煙草、花生。】
【玉米抗旱能力極強,對土壤肥力要求低,哪怕是貧瘠的山區也能種植,極大地擴大了華夏的可耕種土地麵積。這一項由美洲土著人民培養出來的農作物,造福了整個世界無數人民,無愧於美洲祖先把玉米奉為神明】
玉米的原產地在美洲,美洲的原始土著阿茲特克人,把玉米神封為春神,又是生命之神。
因為玉米需要一層一層的剝開,在原始蠻荒的時代,阿茲特克人祭祀春神的祭祀法就是剝人皮,所以他們的春神又叫做“剝皮之神”。
當然,如此血腥的畫麵荊咕是不會放進自己的視頻裡,她隻是放了玉米的耕作之法。
從原始的刀耕火種,載歌載舞就能大豐收,再到大航海時代後傳揚到了歐亞各個地方,依然能豐收,就足以說明它不挑地的最大優勢。
.
看著那如一棵樹一樣的高高莊稼,結出來的果實不是粟黍那樣小小的穗穗,而是巨大的黃澄澄的果實,隻要看到上麵飽滿的黃色顆粒,就知道一根就可以讓人吃得飽飽的。
“真是個好神,來大秦朕也能供奉!”嬴政的手都按在劍柄上了,如果不是天幕實在太遙遠,真想現在就一劍割一些玉米下
來留種。
“絲綢之路可以再遠一點(),
”⒍()_[()]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現場開始鼓動百官,“除了張騫,還有沒有人願意出去?”
海外有這麼多好東西,他已經等不及張騫回來了。
大臣們開始裝死,哪怕是主父偃也悶頭不語。
大唐,李世民激動地站起身來,明知不可為還是忍不住伸手去觸摸遙遠的天際,直到摸了個空,才不得不惆悵地收回手。
他沒有沮喪,而是快速動腦開始想辦法:“大唐不是萬國來朝嗎,問問那些外來使者,有沒有人有這玉米,重賞!”
既然有這優勢,得用起來,重賞之下有勇夫,就不信得不到。
武周時期,武曌快速想起天幕誇她時期提過的一個人:“阿羅憾還記得嗎?據說是波斯國的一個首領,波斯人最擅長做生意,現在去找找,看波斯人有沒有這玉米。”
上官婉兒:“是,陛下英明!”
【甘薯,也就是紅薯,出了名的一胎十八寶高產量農作物,以其單產量高、耐貧瘠耐旱、種植簡單,成為救災備荒和輪作的首選。】
【說到紅薯,不得不感謝一個人,或者說一家人,是他們家族幾l代人的世代努力,才讓百姓吃上了高產紅薯,有了救災糧食】
【這個人也在種植紅薯的時候還發現了滅蝗秘籍,直到現在依然還在使用】
明朝隆慶年間,隆慶皇帝朱載垕解除海禁,允許民間做海上買賣,允許百姓在東南洋地區出海謀生。
來自福建的陳振龍因為在家鄉地少貧瘠,養不活一大家子人,不得不選擇出海謀生,到菲律賓務工。
明朝嘉靖年間,西班牙殖民者正式開辟了從墨西哥到菲律賓的航線,其中一項重要貿易,就是用墨西哥的銀幣換取大明的絲綢和瓷器。
到隆慶年間,陳振龍前往菲律賓務工時便吃到了西班牙人從美洲帶來在菲律賓種植的番薯。
起初,陳振龍吃到一個顏色金黃、口感甜糯的食物,根本不認識,但是本能的喜愛。
“真香甜!還很飽肚子!”
一個巴掌大的番薯,生吃起來甘甜多汁,烤熟或者蒸熟之後粉糯噴香,怎麼做都好吃,而且軟糯好消化,老人小孩也都能吃。
“要是把這番薯帶回去給我爹娘還有我娃娃吃該多好,他們肯定喜歡。”
陳振龍想起了家裡的老人孩子,頓時動了心思。
此後,陳振龍開始有意留意番薯的種植方式。
他發現在菲律賓到處都有,這番薯不挑土地,種植方便,產量也很高。
“多適合我老家啊,福建就是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如果能種紅薯多好。”
陳振龍越發想把番薯帶回家鄉,試探著去詢問先來務工的老鄉能否帶番薯回國。
“不行!”老鄉衝他搖搖頭,吐著苦水,“你以為我不想嗎,如果不是家裡沒田誰願意來這異國他鄉吃苦受累,這玩意在哪都能種,我們老鄉好多想帶回家。”
() 說著,他衝著在遠處看守海關的西班牙人示意一下:
“但是那蠻子不讓!他們又搜身又搜行李,連鞋底板都不放過!”
陳振龍沒有死心:“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老鄉聳聳肩:“隨你,你要是被那蠻子搜身發現挨打了我可不管你。”
陳振龍隨意應答了幾l聲,暫時沉靜下來,繼續尋找機會,就這樣一直研究到了萬曆年間。
他開始研究番薯的種植方式,想根據它的特性尋找藏著帶回去的方法。
“番薯原來可以有這麼多種植方式,塊根催芽種植,番薯藤扡插,都可以活。”
“塊根麵積太大,西班牙人搜身藏不住。”
“番薯藤太脆弱,如果保存不當折斷損壞可能種不活。”
陳振龍不敢把這麼重要的事情告訴彆人,自己一個人琢磨著,自言自語著:“沒得選,總要試試。”
他無意間看向一艘剛剛停泊在海港的大帆船,等他簽約的合同到期了,他也要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