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種子,飽滿了無數生命;】

【7000年前,桑樹走來,成就了未來的絲綢之路;】

【5000年前,竹子走入中原,成為了一個文明的精神象征;】

【4000年前,桃樹、柑橘等水果豐富了人們的味蕾,幫助人類走向更遙遠的海域;】

【2000年前,茶樹走出森林,用一片樹葉滋養生靈,帶來了和平也帶來了戰爭。】

【這些都是誕生於華夏的植物,最終它們因為各種原因,走向了全世界。】

【今天,荊咕帶領大家,先從最熟悉的茶開始說起。】

天幕上,那杯綠茶消失,變成了一座巍峨巨大的山脈。

山頂是皚皚白雪,探險者行走在山脈上,鏡頭不斷拉遠,拉遠,依然是皚皚白雪,人已經小的隻能看到幾個挪動的彩色小點,螞蟻似的,但是入目所見之處,依然隻有一片雪白。

這,就是喜馬拉雅山。

但是另一側,還把往下,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是鬱鬱蔥蔥的闊葉林,是生機勃勃的濃鬱綠色。

這一片綠色中,有一棵樹被焦距對準,不斷拉近——它,就是原始的茶樹,原本是巨大的喬木。

【茶葉,是起源於華夏的特色綠植】

【世界上許多民族產馬,但是隻有華夏產茶。】

【最早,茶葉誕生在喜馬拉雅山東麓。】

天幕再次做出說明動畫:

億萬年前,各種各樣的植物在喜馬拉雅山紮根生長。

約6500萬年前,分彆標注“印度板塊”和“歐亞大陸”的板塊劇烈碰撞,儘管畫麵裡沒有聲音,但是地表的巨變讓所有古人震撼。

在碰撞中,高原隆起形成新的地貌,這就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影響了其他的植物王國。

南邊有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給植物門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

【北邊有高原作為屏障,擋住了冰川世紀寒流的襲擊。眾多上古植物幸免於難,在這片土地得以繼續存活到21世紀,華夏約六分之一的植物起源於此。

其中就包括——茶。】

【相傳,是雲南人從猴子采茶受到啟發,開始把茶葉引入人類的社會。】

穿著麻布衣服的雲南基諾族獵人,手裡拿著弓箭,護著來樹林裡采集果子的妻女,躲在樹林裡,警覺地看著遠處。

他們看到樹上的猴子在一棵奇怪的樹上采樹葉,吃完之後興奮地叫起來。

而且不是一隻兩隻,是許多隻猴子都在如此!

“這樹葉有什麼特彆的嗎?”獵人沒有射殺猴子,他的目標也不是猴子,是已經被猴子嚇走的野雞。

來都來了,總得帶點收獲回去,獵人盯上了猴子吃的樹葉。

獵人一說話,猴子們就發現了,吱吱亂叫後竄

到更高的樹上,衝著他們齜牙咧嘴哈氣威脅。

“不管特彆不特彆,至少能吃。”

常年采集野果的妻子憑借本能,覺得這樹葉應該很有幫助。她走到樹下,摘了幾片葉子,就看到猴子們更生氣了,還從樹上摘果子砸她,不由確定了:“肯定是好東西,看這猴子多寶貝。”

獵人提著弓箭,拉弓作勢要射,把猴子們嚇得又竄遠了點,但是依然不肯放棄這邊,還在看著他們。

妻女幾人快速采摘了一些樹葉,猴子們氣得哇哇叫,甚至頭領還試圖回來抓人,被獵人一箭差點射中才再次後退。

“猴子也吃素,還會釀猴兒酒,現在這個樹葉應該也很正常。”回到家中後,妻子開始處理茶葉。

她模仿猴子直接食用時咀嚼的模樣,自己咀嚼了幾口,沒有怪味,也沒有毒素,隻是味道寡淡了些,於是把樹葉在竹筒裡搗碎後加入各種佐料涼拌。

晚餐時端上了餐桌,一家人對這新奇的食物都很好奇。

他們沒有拒絕和害怕新的植物,因為基諾族本身就是采集植物的高手,在森林裡能找到的食材多達40-50多種,比當時的中原民族菜地裡的菜還要多。

丈夫吃了之後,妻子立刻詢問:“你覺得什麼感覺?”

丈夫細細咀嚼著,一筷子不夠味,再來一筷子,越吃越精神,他驚喜地說道:“本來有點困了,現在不困了,很精神!”

他們的孩子也興奮的朝著竹筒伸筷子:“我們都試試。”

一家人吃得神采奕奕,妻子道:“難怪猴子吃完後那麼興奮,手舞足蹈,果然有提神的效果。”

獵人丈夫也很高興:“以後我出門可以帶點這樹葉,等獵物等困了就吃點。”

“行,我們下次多摘點,給家人們也分一些!”

在一家人的熱情分享中,茶葉就這樣慢慢地流傳開來,朝著整個基諾族流傳開,他們最初的吃法“涼拌茶”也隨之流傳開。

【後來基諾族吃“涼拌茶”的習俗傳承下來,雲南人基諾族被稱為“吃茶的民族”。他們的祖居之地,也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

【直到現在,還有“茶祖”。】

現代,雲南省鳳慶縣有一棵古老的茶樹,高達10米,十分粗壯,被當地人稱作“錦繡茶祖”。

旅行者被當地人帶去茶祖麵前,仰望著巨大的樹木,再看著幾人環抱都抱不下的粗壯樹乾,震撼的立刻拿出手機拍照。

“這就是錦繡茶祖!”

“哇,原來茶樹這麼大!我還以為茶園裡的茶樹長不高。”

同行的旅行者各種讚歎,拍照,讓當地導遊有種與有榮焉的驕傲:“這已經是人工栽培矮化之後的,原始的茶樹更高更大。”

.

西漢時期,吳理真站在四川蒙頂山上,正在種茶樹,他站在山頂上看到了天幕,還好奇地伸手去觸摸。

當然,什麼也沒摸到。

吳理真還有些遺憾,低頭去看自

己剛剛種下的7棵茶樹。

這時期的茶樹,已經與天幕上的高大喬木不一樣了。

從熱帶進入溫帶後,為了適應環境,茶樹已經被馴化,從喬木科的高大樹木變得更矮小,高不盈尺,葉片細長,更接近灌木。

“不知道我栽種的茶樹能不能活到後世,會不會也被稱作‘茶祖’。”

吳理真認真地給茶樹挨個澆水,一邊碎碎念著:“小家夥,你們要加油啊,爭取超過你們祖宗!”

時光荏苒,眨眼便是千年時光過去。

清朝時期,一位四川的地方官來到蒙頂山上,撫摸著茶樹,感慨著:“西漢時期的古樹啊,可真是樹祖宗!”

“你們在被種在蒙頂山上,以後就叫‘蒙頂茶祖’吧!”

等回到家中,看到自己正在編纂的《四川通誌》,便根據當地百姓的說法,將吳理真和茶樹的故事記錄了下來,稱7棵茶樹為“蒙頂茶祖”。

【唐朝時期,誕生了曆史上最古老的茶書,茶聖陸羽著書《茶經》,記載了唐朝時期的各種製茶法和飲茶方式。】

【宋朝時期,開始流行碾茶為末,茶末與茶湯同時喝下的“點茶戲”,又叫做“水丹青”。】

【明清時期,改團為散,流行簡單的衝泡法。】

天幕放出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的茶的吃法:

唐朝時期,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四種,飲茶法也有煎茶、庵茶、煮茶幾種。

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複烘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展成粉末狀,再籮的細篩,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庵茶是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春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類似現代衝泡奶粉,隻不過唐朝衝泡的是茶粉。

唐代另一飲茶法是煮茶法,即把蔥、薑、棗、橘皮、薄荷等物與放在一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湯更加沸騰以求湯滑,或者煮去茶沫,這樣的煮茶法影響到現代,打油茶、擂茶就依然保留著原始煮茶的遺風。

宋朝時期主要流行的是點茶法,類似咖啡的拉花。

點茶法是將研細後的茶末放在茶盞中,先衝入少許沸水點泡,把茶末調勻,然後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去拂,調勻茶而後飲用。宋代飲茶講究欣賞茶葉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湯中加入香料和調味品,是進入清飲方式的開端。

宋朝人發明了許多玩茶的方法,鬥茶,分茶,李清照據說就是一名分茶高手,擅長“活火分茶”。

明清時期主要以清水衝泡為主,與現代的衝泡法基本一致,這個時候開始講究品茗修道的環境,設計了專門供茶道用的茶寮,使茶事活動有了固定的場所。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流行的工夫茶,就形成於清代,雖然有了不同的儀式感,本質上依然屬於清泡法。

少數民族則是各自結合當地的風俗特色。

比如蒙古族用青磚茶或者黑磚茶加入牛乳煮奶茶,

藏族在茶湯裡加入酥油和鹽煮酥油茶,

傣族竹筒茶,侗族則是將茶油倒入熱鍋中,燒熟後加水、茶葉、薑末、鹽等一同熬煮,一邊用木勺慢慢拍打茶葉,使茶汁充分“打”出,最後將滾燙的茶汁放在有油炸米花、豆類、花生米、苡米等佐料的茶碗中飲用。

按風俗來分,還有白族三道茶、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等。

.

嬴政看著五花八門的製茶法和飲茶法,覺得還不如那基諾族的涼拌茶來的方便。

但是他知道,不同的飲茶法定然有不同的原因,還是得研究。尤其是看到那麼多少數民族有各種喝法,已經把茶葉融入自己的文明,就知道茶葉有多重要了。

茶也是一種植物,嬴政看向農家領頭人:“這茶……農家?”

農家領頭人很想說:陛下,臣做不到啊!

嬴政:“不行?”

農家領頭人咬牙:“可以!臣這就召集農家子弟挨個嘗試一番!”

當著百家領頭人的麵,怎麼可以說不行!

劉徹剛開始還眼饞地看著《茶經》,恨不得讓天幕放出裡麵的具體內容,然後就看到各種吃法,頓時哈哈一笑:“天幕果然貼心,快,好好記下來試試,這可是大漢本來就有的寶貝。”

汲黯看著唐朝煮湯似的往茶裡麵各種加佐料,頗為實用性地說道:“看起來百姓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菜。”

這種大漢本來就有的寶貝,恐怕不需要朝廷發文,看到天幕後百姓自己就會主動去尋找,然後跟著天幕的方法去嘗試。

董仲舒看著宋朝的點茶戲,十分向往:“如此悠然自得,頗有隱士高人之風範。”

李廣作為武將不喜歡繁瑣工序:“我倒是更喜歡那泡茶法,簡單,清爽。”

衛青生性謹慎沒多說什麼,但是因為天幕提點後也得以被帶到朝堂之上的年幼霍去病帶著幾分孩子氣笑嘻嘻道:“我還是覺得直接搗碎了吃好,想吃甜的加點蜜水,想吃鹹的加點鹽,想吃酸的加點梅子。”

孩子氣的話說得大家集體哈哈大笑。

汲黯撫須道:“此話言之有理,對於百姓來說,恐怕這一種吃法最容易普及。”

百姓哪有那麼多佐料,又或者那麼多茶具和閒心去玩花樣,能吃,好吃,有用還飽肚子就是最實惠的。

與秦漢時期的各種嘗試不同,大唐已經有了成熟的飲茶法,看到天幕放出後世的飲茶法覺得可以都試試,更驕傲的是茶聖是大唐的。

“茶聖!又是一位聖人!”貞觀年間,李世民高興地拊掌,“不知道這位大唐的茶聖是什麼時期。”

“詩聖也是我大唐的,又多了一位茶聖,大唐不愧是人才濟濟。”長孫皇後開開心心說道。

長孫無忌喜氣洋洋補充:“還有我們貞觀群臣,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在後世也都很有名。”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比發俸祿的時候還開心。

在民間,百姓也很開心。

“這茶葉的吃法原來這麼多種都可以吃,我們自己也可以找找。”

許多住在山林附近的村民一邊仔細看天幕裡的茶葉樹長什麼樣,一邊商量著。

看起來就是長在山裡的,這年頭靠著山的百姓誰不進山,想吃肉進山打獵,想燒火進山砍柴。

原本就依賴山,在天幕講過過度砍伐的危害後,京中的皇子公主們開始帶頭種樹,下麵的貴族和官員鄉紳也有樣學樣,在被砍禿了的山裡開始種樹澆水。

百姓們開始有了意識,繞過太小的樹苗,就跟捕獵略過懷孕的母獸一樣。

總得給後人留著點,彆一下子吃得山窮水儘。

有了茶葉的多種吃法,百姓們開始意識到原來可以跟著動物去覓食,可以簡化那些看起來高級的不能承受的食物。貴族的茶吃不起,山裡的野茶還是可以找找的。

.

“茶聖!又是一位聖人!”

貞觀年間,李世民高興地拊掌,“不知道這位大唐的茶聖是什麼時期。”

開元年間,正在與友人們一起喝茶論道的陸羽驚訝地抬頭。

“茶茶聖?”

“你竟然是茶聖?就你這長相?”詩僧皎然語氣戲謔地說道。

另一位友人李季蘭輕輕白了皎然一眼:“你這和尚,怎麼嘴巴這麼毒。”

皎然哈哈一笑:“你又不是第一天認識我了。”

陸羽磕磕巴巴說道:“沒沒事。”

他幼年時期因為相貌醜陋、還有些口吃被父母拋棄,因為太過年幼,長大了也不記得父母是誰。

後來被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湖北天門縣西門外撿到並收養,從小在寺廟養大,跟著僧人學字學佛經學煮茶,但是並沒有出家之心,下山去了。

陸羽有些惆悵:“我還還……還以為後後人會……因為我醜醜醜角唱的好好好……記住我呢。”

開元年間,因為李隆基喜歡梨園,還親自去梨園扮演過醜角,民間許多跟風者,陸羽也心生好奇,進入劇團去扮演過醜角。

他相貌醜陋還有些口吃,但是為人幽默機智,演醜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一直到上元年間,陸羽才閉門隱居作《茶經》,此時還在與友人聚會的他自然沒想到,後世人會因為“茶”記住自己,還尊自己為“茶聖”。

“我我寫書去了!”

陸羽越想越興奮,乾脆撇下友人,飛奔回家。

都成“茶聖”了,《茶經》還沒寫出來,彆人問自己裡麵寫了什麼,說沒寫多丟人!

皎然搖搖頭,也沒在意。

李季蘭托著腮,有些羨慕:“也不知道後世會不會有我們的名聲。”

皎然戲謔一笑:“你這才女之名定然流傳下來了,我大概隻能留下‘謝靈運十世孫’。”

——李季蘭,名冶,正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大唐才女、女道士李冶,字季蘭,在開元年間已然是名人才女,與多

位詩人有和詩。

在她在後世遺留的詩歌裡,

就有一首《湖上臥病喜陸羽至》,

描寫自己在湖邊臥病在床時陸羽前來探病的喜悅之情。

李季蘭:“明明是謝安十二世孫,非要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可真是厚此薄彼。”

“沒辦法,我更喜歡謝靈運老祖宗。”皎然突然也歎息一聲,看著天幕滿懷期待,“我最近寫了一本《詩式》,也不知傳到後世沒有。”

如果天幕能夠回應就會告訴他,不但傳到了後世,還被多位後人引用,並且評價頗高。

天幕聽不到,所以還在繼續講述著茶馬古道的故事。

【茶馬古道就是當權者受到啟發後,創造出來的特有的交換經濟。】

【少數民族以遊牧衛生,逐水草而居,多居住在高寒地區,為了增加熱量喝奶酪、吃牛羊肉和性熱的青稞,因為缺少蔬菜中膳食纖維的攝入,使他們容易消化不良和便結。】

【當少數民族發現了飲茶的好處,可以通過茶水幫助化解油膩幫助消化,對茶葉形成大幅度的依賴,曆史上甚至有三次少數民族入侵是為了進入中原搶茶葉。】

【中原地區以農耕為主,產出各類茶葉,從唐朝開始,種植茶葉和飲茶就成為了中原民族的特色生活方式。】

“中原產茶,少數民族產馬!”劉徹一拍大腿,受到了啟發。

雖然他還是很想要打匈奴,也還是必須打匈奴,但打完之後完全可以用茶葉收服匈奴人歸心。

瞧瞧天幕說得,“對茶葉形成依賴”,不靠和親公主、不需要糧食錢財就可以讓匈奴依附,還可以開發一種新的農作物,簡直是一舉多得!

“陛下,此事需要慎重……”汲黯謹慎地提醒,“天幕也說了少數民族入侵搶茶葉。”

劉徹一擺手:“大漢沒有茶葉,匈奴就不搶了嗎?”

汲黯閉嘴了。

他也是習慣性的勸誡,和謹慎的性格使然,覺得大漢剛經曆了“馬邑之謀”的失敗,還是穩妥為主,現在,這位帝王是不會聽的。

在劉徹看來,少數民族為了茶葉入侵中原,那都不是事,為了糧食難道不會入侵?中原難道為了防止入侵就乾脆不種,那連糧食都不能種,都彆活了。

“大漢也可以種茶,那茶葉是在雲南嗎?派人去種植!”看到天幕上那麼多少數民族喜愛茶,劉徹心裡火熱,很想大喊:朕也可以做天可汗,周邊的部族快到朕碗裡來!

“陛下,冷靜,先聽完,我們連茶葉怎麼種都不知道。”還是桑弘羊的勸誡讓劉徹冷靜了下來。

劉徹:“對,總得聽聽這茶葉到底怎麼換馬。”

【兩漢時期,統治階級大力開發西南夷,並且在雲南推行郡縣製,這個時期,滇藏川的對外貿易甚至遠達印度半島。】

【這個時期主要是民間,巴蜀人民和西南夷部族人民,通過商路,用馬幫從內地把鐵器、絲綢、瓷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