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印刷術雖然經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重要階段,實際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時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謂雕版原來如此。”聽到印刷術的起源,大秦時期的官員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無論官印私印都稱為“璽”。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帝王的印獨獨稱為“璽”,臣民稱為“印”。
不過到漢代之後諸侯王、王太後的印也可以稱為“璽”,漢代將軍印稱為“章”。
淳於越有心印刷儒家書籍來傳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數比較少,這雕版印刷若是印書想必做石刻太難太費時,莫不是換了其他材質?”
這時有人隨口道:“莫非是木板?聽聞有人官印遺失之後用木頭刻印章代替。”
嬴政:???
還有這事?
他靜靜地看向說話的人,哦,是誰呢,是李信。
“誰的官印遺失了?”
李信頓時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著頭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隱瞞,還是真得是自己弄丟了自己的官印,隻淡淡道:“去將作監補。”
李信大喜:“謝陛下!”
嬴政:“記得把補官印的費用一起交上來。”
李信:嚶!
【先秦時期的印章和石刻啟示了印刷術,用紙張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漸形成了後麵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種印章,有陰文,陽文之分。
陰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圖案,沾上紅色印泥引出來同樣是紅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體;
陽文是指突出來的文字或者圖案,印刷出來的效果通常是實體的字。
印章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時刻也是帶著保密的作用。
在紙張沒有出現之前,文字寫在竹簡上,寫好之後用麻繩紮好,在打結處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後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類似後世蠟封的一種保密手段,通常用來傳遞公文和密信。
在紙上出現以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就是在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也或許正是因為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使用黏性膠泥,所以啟發了畢昇的泥活字。
.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時沒少刻。”劉徹想起了史書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禪,刻石;出巡,見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盜賊了,刻石;尋仙求長生,刻石……
相傳始皇帝留下來的刻石有六處之多,劉徹沒見過,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來,劉徹是見過的。
《琅琊石刻》擁有最長的石刻文,記錄了
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功績,
並且成為了曆代文人喜歡瞻仰的地方。
劉徹也有封禪泰山的雄心壯誌,
一想到天幕將他跟始皇帝並稱為“千古一帝”,劉徹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個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壯觀的!
剛想到這裡,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啟發。
“陛下,手抄書容易出錯誤,不如在太學門口樹立書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啟發了印刷術,頓時來了靈感。
假如在太學門口立下石刻,太學學子豈不是都可以近距離學習和拓印聖賢書籍?
蔡邕越想越覺得能行,看到劉徹頷首,一副很有興趣示意自己繼續往下說的態度,頓時更有信心地接著往下介紹:“比如《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論語》《公羊傳》等聖賢經典,可以讓天下學子去抄寫真正的聖賢書。”
“好!”劉徹很爽快就答應了。
始皇帝沒有刻聖賢書吧?
他的太學就有!
“不拘於儒家書籍,其他各個學派都可以。”劉徹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過的農學和其他知識,都可以。”
個人記錄難免記錯,立個石刻在那裡,人人都可以去學習。
就算有印刷術有書籍也不影響什麼,大漢才剛剛造出紙張,無論是造紙還是印刷都需要一個過程,在初期注定價格會很昂貴,不是每個學子都能買得起紙張和書本的。
【華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時期印刷的《金剛經》,全稱為《金剛波若菠蘿蜜經》。
這本木板印刷的經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為氣候乾燥曆經幾千年依然保存了下來。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盜走,現存於英國倫敦博物館。】
天幕放出《金剛經》的長卷照片,隔著玻璃展示櫃的照片,拍得並不清晰。
看似薄薄的一層玻璃,隔開的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距離,還有擁有權易主的遺憾,千年輝煌落魄後的惋惜。
每次在海外博物館看到華夏文物,沒有人能笑著走出來。
《金剛經》不僅僅是經文,是6個紙張粘接起來的16米長的經卷,卷首詩圖畫,描繪釋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長老須菩提說法的故事。
根據卷末的印章,落款是鹹通年間監製,而鹹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號,木刻《金剛經》於鹹通9年誕生。
.
“竟然是大唐的佛經。”李世民受到皇後的影響,對佛經也有所研究,《金剛經》這樣的經典自然是熟悉的。
看到大唐的《金剛經》被外邦人偷走,又變成了國外博物館裡的藏品,李世民再好的脾氣也忍不住:“1907年,朕記得大清是1912年亡國。”
禍害自己也就罷了,連著前朝一起禍害,這清朝隔著幾千年禍害大唐,真是害人不淺!
尉遲敬德慫恿道:“陛下,天幕說那清
朝是北方民族,說不準是什麼突厥後代,我們先把突厥打趴下。”
這個主意,李世民也很心動。
但是突厥的頡利可汗剛剛送了那麼多牛馬給大唐,立刻翻臉就打也不太好。
主要是,大唐的內憂外患也沒平息,不是最好的時機。
李世民隻能按捺住自己也蠢蠢欲動的心,看著天幕:“天幕的四大發明裡還有指南針和火藥,一聽就是跟司南和後世的火器相關,先學著,學會了再去打突厥事半功倍。”
【雕版印刷出現的更早,根據雕版印刷與先秦石刻的關係,2000年前應該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的美稱。】
華夏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是凸版印花。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凸版,用來印刷陶器上的花紋。
到春秋戰國時期,凸版印花被使用在織物傷。
西漢時期有了較高水準,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紗就是用3塊凸版套印再加彩繪製成的,這可以說是後期木版畫套色印刷的雛形。
.
劉徹第一次對工匠的手藝起了興趣:“想不到這些平常的服飾花紋印刷後世如此重視。”
他抬起衣袖,看著自己衣袖上的花紋,饒有興致地撫摸著,打算有機會親自去看看工匠們是如何操作的。
後世既然如此重視,說明有其值得重視的地方。
在漢宮中,染匠們聽到天幕提到西漢的印刷彩繪之類與他們工作相關的詞語,這才從低頭的忙碌乾活中抬起頭,這一抬頭就看到了天幕上放出的染布印花彩繪布料。
“這不是我們染印的花樣嗎!”一位匠人驚喜地指著天幕。
那個布料,那個花色,是諸侯王才有資格穿的,隻有他們這樣的宮廷匠人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染印。
兩鬢微白的匠人用手指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他的手指尖很有特色,因為常年被植物染料染色,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變得有些發褐色:“是啊,沒想到我們也能青史留名。”
年輕氣盛的匠人還有些不甘心,糾正道:“是我們的布。”
“對我們這樣的匠人來說有什麼區彆。”中年匠人眼角的皺紋笑的蜿蜒開來,帶著幾許欣慰。
年輕匠人:“區彆大了,宦官都能憑借造紙手藝封侯,還有這活字印刷術的畢昇,說不定又一個封侯拜相……”語氣裡的羨慕之意整個院子裡的匠人都聽出來了。
但是其他人也顧不上嘲笑他,因為他們誰不羨慕呢。
“若是我們也能改良出新的印刷術就好了……”年輕匠人低聲道,心裡一個種子在緩緩發芽。
若是可以憑借自己最擅長的技術改變出身地位,他這輩子是死也值了!
【不過,華夏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書籍,是大家都沒想到的,長孫皇後的《女則》】
唐太宗時期,長孫皇後搜集了曆史上後妃和其他婦女的故事,編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女
則》。
636年,年紀輕輕的長孫皇後去世。
她去世後,生前伺候長孫皇後的宮人將此書作為遺物送到唐太宗那裡。
“陛下,這是皇後娘娘生前所作的書籍。”
李世民非常悲痛:“朕痛失一良佐!”
他翻閱著妻子親筆書寫的《女則》,一邊看一邊落淚,悲傷之餘,不想讓皇後費儘心血所著的書被束於箱籠之中。
於是,李世民下令,把《女則》用雕版印刷印製出來,在民間發行。
隋末唐初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在民間普及開來,當時受佛教影響,普遍印刷佛經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則》,是華夏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來的書籍。
.
“觀音婢!”李世民聽到長孫皇後去世,瞬間猶如被大錘重擊大腦,一瞬間蒙蒙的,條件反射緊緊抓住長孫皇後的手。
“母後!”尚還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擔心的看著母親,幾個女兒早已齊齊激動地撲向長孫皇後,拉著母親看來看去,難過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至於李治,得等兩年後才出生。
長孫無忌也擔憂地看著妹妹:雖然知道觀音婢身體不好,但是卻沒想到如此不好!怎會年紀輕輕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紀年法,現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說長孫皇後隻還有十年壽命。
十年後,她也才三十六七歲,正值壯年!
“太醫!太醫快給皇後看看!”李世民大聲呼喊著太醫,急的都顧不上是在大臣們麵前。
“陛下,臣妾沒事。”長孫皇後連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時也顯得很無力了。
【可惜,長孫皇後嘔心瀝血用一生時間寫,唐太宗推廣天下的《女則》,宋朝以後,因為女子不得乾政,這本後妃教科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最終失傳。】
劉娥出身不高,入宮之後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聞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後寫得書,為什麼不讓後妃看?”
說起來,皇室藏書那麼多,她好像都沒好好讀過,或許遺漏了許多財富。
“去宮中藏書閣找找,有沒有《女則》。”
很快,宮人帶著《女則》來複命。
儘管當權者不喜,但是出於帝王家對天下知識的壟斷權,和古人對書籍的看重,也沒有毀壞,隻是讓它封起來在角落蒙塵。
宮人自然是擦乾淨之後送來的,劉娥翻了翻,意外地睜大眼睛:竟然是這樣的內容?難怪會被禁。
劉娥原本找書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還有,為了避免日後遺失,將《女則》印刷後傳到民間。”
李世民身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則》傳閱天下人,她身為掌權的女性,更不會約束女子發揮自己的能力。
雖然可以想象,一定會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攔,以往劉娥還會忌憚自己的身後名,現在已經不在意了。
從
她專權開始,從她屢屢用龍袍試探與龍椅的距離開始,就注定會為男性當權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為何不更大膽一點,直接把那群老頑固氣死,也可以讓自己耳朵清淨點。
想到這裡,劉娥甚至悠然往龍椅上一靠:“如此好書,當為天下人欣賞,等書重新刻印後,給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中,對女子貞節表揚的最少、但是對智慧女性表揚最多的史書。
比如謝道韞老年遇到賊寇拔劍殺賊的故事,就出自此書,並且表揚謝道韞有“林下之風”。
還有許多例子:
苻堅妾張氏“明辯有才識”,上疏力勸苻堅南征。
毛氏“壯勇善騎射”,軍營被姚萇攻破時,她“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人與萇交戰”,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
辛氏“聰朗有才鑒”,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點處事,在錯綜複雜的曹魏政治鬥爭中如魚得水……
比起宋明清時期表彰的“節婦”“孝女”,《晉書》上記載的魏晉女子能文能武,聰慧過人,懂軍事懂政治。
【其實《晉書》的作者同樣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說出名字各個在後世都是鼎鼎大名。】
負責監修的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負責天文、律曆、五行等三誌的作者是玄學大佬——李淳風;
其他十六位編纂者裡同樣有許多名臣。
比如巾幗女相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上官儀自己也是著名詩人和文豪,當做宰相;後來武瞾的心腹、成語“笑裡藏刀”的來源李義府,也當過宰相;還有編纂了《藝文類聚》《周書》和《唐高宗實錄》的著名史學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眾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為司馬懿、司馬炎、王羲之和陸機寫史論。
眾多文武兼備的文豪名臣修書寫的《列女傳》,挑選的女子楷模充分說明唐初的風氣,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識和技藝,而相對忽視傳統三從四德的“婦道”。
後世修前朝史書都會受到當朝文化風氣的影響,《晉書》這樣的“魏晉風流”與其說是魏晉風氣
() ,不如說是大唐的開放包容,比起欣賞女子守貞守節,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賞女子的才藝甚於婦道的《晉書》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後作品《女則》的核心主題。
.
李世民聽到後世懷疑長孫皇後的書,比自己的書被質疑了還生氣:“《女誡》?觀音婢寫得書怎麼是那寫給自家女子看的私書可以比得!()”
12
“?()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但是能當上宰相,成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義府眼眸閃爍:明天就去改名,關係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親族也會配合。
【宋朝時期,雕版印刷發展到全盛時期,從開始隻有單色印刷發展到“單版複色印刷”,並且以這種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因為單版複色印刷時顏色容易混雜滲透,印刷效果不好,後來印刷工人發現分板著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於是發展出了“多版複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現在木版畫印刷基本也就是單色和套色,可以說是老祖宗幾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礎。】
朱元璋看著天幕裡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廠見過的畫麵,給兒孫們解釋:“現在南京的官刻書主要也是這兩種印刷法子。”
洪武年間,大明的官刻機構,或者說官方印刷廠,就設立在南京,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這本明初時期在應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經》命途多舛,刻成後沒多久就遭遇火災,因此永樂年間再次刻本。
嘉靖以後,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樂年間,朱棣設立經廠,北京變成了官刻機構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統道藏書籍。
一直到清朝年間,清朝帝王依然還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時期的《龍藏》,就是北京刻板。
《龍藏》是曆代官刻大藏經裡極為重要的一部,不僅僅是漢文大藏經,還收錄了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是曆代集大成者的經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環境中,書肆刻工畢昇發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
() 印刷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畢昇先用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
刻上凸麵反字,
用火燒硬後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單字的印章。
他批量製作了組多膠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順序規整的放在木格子裡,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鬆香或者蠟和紙灰,用來做泥模子的黏合劑,按照字句、段落,把一個個膠泥字模子擺放好,最後框上鐵框,用火加熱。
等到黏合劑冷卻後,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麵壓平,等完全冷卻泥模變硬之後,就可以開始刷上墨、覆上紙,加上一定壓力,開始印刷。
印完之後,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劑融化之後,泥活字還可以拆下來留著下次使用。
.
“畢昇!真的是你!”
北宋慶曆年間,一處書肆裡,各個印刷工匠羨慕地看著畢昇。
原本聽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他們以為是重名,以為會是什麼大人物——就算那造紙術的宦官,也是宮裡伺候皇帝皇後的人物,對他們來說也算大人物了。
沒想到如此詳細的介紹,還真不是什麼大人物,就是書肆刻工,就是他們身邊的同伴!
畢昇同樣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雙手,看著手指上還殘留的膠泥,原來,他的發明除了沈家小公子,還是會有很多人欣賞的嗎?
原來,他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發明創造卻影響了幾千年的後世,他的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來是這麼個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動的。
大唐的造紙工藝已經很厲害了,雕版工藝同樣成熟,不缺優秀的匠人,隻缺效率。
再簡單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來也是費時費力。
現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書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幾次積攢許多的膠泥模子,日後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們熱鬨地討論著:“果然比雕版省事!還可以改錯彆字!”
“還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書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陰雨或者老鼠還會被損壞,壞一兩個字整版都無法用了,看著就心疼。
“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複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後麵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舊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變形吧?泥巴還是太軟了點,而且輪廓模糊,若是用來刻米芾懷素那樣的草書,就不好看。”
有匠人順手在地上抓起一團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長條,用樹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著那模糊的模樣直搖頭,不好看,單獨看都不好看,印刷出來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畢昇在1041-1048年製成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術影響了幾個世紀,一直到現在,凸版鉛印雖然材料和設備不同,但是印刷的基本原理依然是北宋
時期畢昇的活字印刷技術。】
【畢昇在嘗試了泥活字後,還研究了木活字,雖然當時畢昇覺得木料紋理疏密不勻,沾水後容易變形,但是木活字對後世影響最大,僅次於雕版。】
【後世不但有漢字木活字,還有西夏文木活字、回鶻文木活字,明清時期普遍使用木活字,因為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這也是明清時期書籍普遍的重要原因。】
天幕放出各種不同文字的木活字,因為是修複後的文物,大多有些磨損,這也是木活字的缺點——不如金屬耐磨。
現如今保存比較好的木活字,已經都是近代的。
從古墓裡偶爾出土的木活字,剛出土跟竹簡一樣,黑黑的一團看起來像朽木,修複起來極為艱難。
畢昇看著看著,眼眶濕潤了。
原來大家都在用他的木活字啊……
哪怕他不出名,哪怕他生前沒推廣開,也不重要了……
聞詢趕來沈括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