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醫學分為保守派和革新派,保守派以繼承經典為主,革新派以創新為主。比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屬於典型的革新派,曾經在最初被保守派大力批評。】

聽到天幕提起自己的往事,李時珍撫須長歎:“我這本書,出版可真是不容易啊!”

因為篇幅很長,李時珍如果自費出版,要交一筆天價的出版費——不是給朝廷的出版稅,是給出版商的出版費,按照頁數和字數收費。

李時珍自己是出不起,想要找出版商支持,卻因為題材太過新穎,當時並沒有這種“綱目”形式的醫書,都被拒絕了,就這樣成書後兩年都沒法出版。

後來有朋友幫李時珍想了個辦法,找王世貞作序。

當時已經62歲的李時珍,背負著自己的書稿,長途跋涉去找當時文人界很出名的王世貞幫忙作序介紹,王世貞慷慨答應並且作序大加讚賞,此後南京書商胡承龍才願意承印《本草綱目》。

——此王世貞,是明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被稱為“後七子”之一,也是第一個提出“四大奇書”說法的文學家。他把《史記》、《莊子》、《西廂記》以及《水滸傳》這四本書,列為了自己心目中的“四大奇書”。

此後漸漸演變,馮夢龍後來提出“四大奇書”,是《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和《三國演義》,到清朝《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再到近代就有了“四大名著”的概念。

胡承龍雖然答應出版,但是出版過程長達十三年,李時珍已經從62歲等到了70歲,等得自己心力交瘁。

如果不是天幕誇過他是“藥聖”,胡承龍為了利益力排眾議抓緊時間出版,按照曆史,要等到李時珍75歲給朝廷上奏折請願時才得到重視,然後第一年李時珍就病逝了,並沒有能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

這其中就有保守派當時更為勢大,醫學界更崇尚“學古”的原因。

哪怕出版之後,李時珍已經去世了,風波依然未散,李時珍被保守派大加指責,這種指責從明朝一直持續到清朝。

好在也有人支持,明朝時期對李時珍的支持者眾多,還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風格寫醫書,但是到了清朝再次被批評,到清末外國文化入侵後,李時珍被批評的更狠了。

【但是傳統文化需要繼承,也需要創新發展。不學經典容易忘本,不創新容易成為一潭死水。文化需要交流,醫學同樣需要。】

【在清朝有了醫學雜誌後,保守派與革新派的交流更加頻繁,對醫學的促進有了更好的作用。】

【這個醫學雜誌,就是清朝乾隆年間,醫家唐大烈編纂的《吳醫彙講》,主張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開創了華夏醫學雜誌的先驅,非常先進。】

唐大烈聽到天幕說起自己的《吳醫彙講》,精神抖擻,立刻吩咐仆人給他取一份《吳醫彙講》來,還特意取得當年發行的第一份。

他攤開書籍,隻見卷首刊上寫著一段話,正是

自己的理念。

哪怕過去了許多年(),自己已然不再年輕?()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看到這段話仿佛找到了初心,唐大烈忍不住喃喃念出聲來:

“凡屬醫門佳話,發前人所未發,可以益人學問者,不拘內外女幼各科,無不輯入。”

他越念聲音越大,最後一句更是鏗鏘有力!

他主張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反對門戶之見。不同學術觀點,隻要言之有理都可以采用刊出,因此他的《吳醫彙講》欄目十分豐富,不僅有內、外、婦、兒各科,還有經典著作的注解闡發、學術理論的爭鳴探討,整個江浙一帶的名醫都在積極投稿,帶動了當地的醫學交流和發展。

天幕如此誇獎,唐大烈認為自己不負所望,終於做到了自己的初心。

而江浙名醫同樣支持,這是唐大烈應得的榮譽!

.

“這個醫學雜誌不錯,我們不缺紙,也可以學。”忽必烈十分積極地說道。

他大元既有醫戶世家,又不缺名醫名派,就缺個醫學雜誌了。

一句命令下去,朝臣與貴族難得達成一致,都十分積極。

醫學發達了,有助於健康長壽,誰會跟自己壽命過不去呢!

“真希望我們也能活到後世的壽命!”雖然還年輕,被天幕劇透過會早逝的真金語氣羨慕。

忽必烈看了兒子一眼,這一次表示非常讚同。

誰說不是呢,大元的醫療製度這麼被後世誇獎,他們作為帝王和太子竟然不能長壽,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嘛!

.

在不缺紙和名醫的唐宋,都在快速地記醫學會社和醫學雜誌怎麼辦。

但是到了秦漢,帝王大臣們齊齊唉聲歎氣。

“紙可真是個好東西!”

“印刷術也是。”

就是他們才剛剛研究出來,還不夠用。

更重要的是,民間的識字率都不高,醫學教育也沒有普及,連分科都沒有後世十三科那麼多,名醫更彆提了,就算有了紙,各科都湊不齊一本醫學雜誌。

“先學走路吧。”大秦,李斯第一次遺憾自己老了。

他老了,來不及改行再去學醫了,不然自己高地得把醫學雜誌整出來,自己的文列在第一頁最醒目的地方傳遍天下!

可惜,來不及了。

嬴政頷首:“不急,大秦有醫家。”

眾人頓時齊齊安心了。

沒錯,大秦的醫家還沒有遭遇後麵被儒家打壓的狀態,還有完整的傳承,大秦的醫術本就是七國之中最厲害的,他們現在學習天幕的已經夠用了!

【關於明朝的滅亡有很多個說法,亡於宗室,亡於黨爭,亡於經濟危機,亡於氣候劇變,亡於鼠疫等等。單獨說一個原因都有些片麵,而綜合在一起,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反麵全部集齊了,想不亡國也難。】

朱元璋聞言眼前一黑。

這麼多問題!

他才剛解決大明寶鈔的問題,還在想如何

() 教孩子,怎麼一下子來了這麼多!

朱棣也沒好到哪裡去,一瞬間甚至出現一種不想當皇帝的心情。

他看著朱標,真誠地問候:“大哥,你一定要好好活著!”

他保證,隻有大哥還是太子,自己絕對不起異心。

朱標再次咳嗽幾聲,臉色都給咳紅了,被朱元璋凶狠地瞪過來:“老四怎麼氣你哥了?”

朱棣連忙喊冤:“我沒有!”

朱標想要幫弟弟解釋,結果越著急咳嗽地越厲害,眼看著快喘不上氣,朱元璋和朱棣都急了:“太醫!太醫快來看看!”

太醫慌亂提著藥箱過來的時候,朱元璋突然想到天幕上說大明的民間名醫比宮中太醫厲害,立刻吩咐:“去民間找名醫!快,讓人去民間也找大夫!”

朱棣一咬牙,親自策馬出去找人。

朱元璋想到天幕說過的朱標英年早逝,隨後馬皇後傷心過度也病逝,急的不顧帝王形象,在眾臣麵前慌亂的如同一個普通的老父親。

朱標艱難地擠出聲音:“父皇,看天幕,看天……”

“看什麼天幕,這麼多大臣他們沒長眼睛嗎?!”朱元璋緊張地抓住朱標的手,“他們都沒你重要,我兒可萬萬不能拋下為父!”

朱元璋冷眼看著太醫們針灸過後朱標並沒有好轉,更加憤怒,下意識就道:“若是治不好太子朕要讓你們通通殉葬!”

嚇得太醫們手顫抖的差點拿不穩針,但是朱標及時阻攔:“父皇,不要殉葬,大明不能重開殉葬!”

朱元璋並非不知道後世詬病他重開殉葬,可是悲傷過度的人是會失去理智的,此時朱元璋依然霸道道:“要麼你活下來,要麼你們一起死!”

朱標無奈,卻知道以父親的霸道,一定會說到做到,隻能提著一口氣,堅持不讓自己倒下。

太醫嚇得忙著施針煎藥給太子續命,也給自己續命。

那一邊,朱棣顧不上宮中禁令,一路策馬狂奔,在應天府裡直奔一位特意調查到的名醫府上,把人直接提上馬背就朝著宮中跑來。

入宮後,朱棣提著被顛的七葷八素的老大夫從馬背上下來,大聲道:“他叫滑壽!”

——滑壽,字伯仁,元末明初名醫,極擅長針灸,對經絡理論很有研究,使針灸又得以盛行於元朝,並為後世針灸醫家的規範。他著作的《十四經發揮》流傳到了日本之後,日本的針灸醫學也因此興盛起來。

原本,滑壽是河南襄城人,長居江蘇儀征、浙江餘姚兩地行醫。因為天幕提過的各種行業交流協會,讓他主動來到南京想要與同行交流,近日在南京為多名貴人治病針灸,因為針法卓越很快名揚南京,也讓朱棣因此知道了他的存在,有意留意之後,今日逮了個正著。

而這一逮,也讓朱標的命運有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

【前麵我們說過經濟危機,這一次,我們來說鼠疫。】

【對明清時代瘟疫頗有研究的複旦大學曆史教授李玉尚曾經說過:“

羅馬亡於瘧疾,埃及亡於血吸蟲病,中國也有金、明兩個朝代亡於鼠疫。”】

【華夏從明末開始進入小冰河期,曆史學家考證,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冷的時期。】

【特殊的氣候劇變讓明朝天災不斷,崇禎年間,華北、西北、長江中下遊等地區旱災、蝗災不斷,隨之而來的就是因為糧食減產帶來的饑荒,因為饑荒帶來的流民,和人畜死亡引起的瘟疫。瘟疫隨著流民帶到了其他地區,引發了全國性的大型流行性鼠疫。】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也誕生了一位特殊的大夫——吳有性,古代的“瘟疫學”第一人。】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東山人。

吳有性自幼學醫,當瘟疫全國性流行時,他的家鄉,江南地區同樣災害頻繁,疫情嚴重。

當時的許多大夫使用治療傷寒的法子去治療明末瘟疫,卻不知道這一次的瘟疫是鼠疫,與漢末瘟疫已經完全不同,因此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

吳有性為了深入研究瘟疫的真正原因,深入災區,在疫區不斷奔走,尋求治愈之法。他發現了鼠疫與以往瘟疫的不同之處,大膽推翻舊法,大聲喊出變革要求:“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

吳有性深入研究多年,根據自己在疫區中的治疫經驗,著成第一部疫病學專著——《瘟疫論》,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疫病學專著,開創了華夏傳染病防治的先河,也開創了世界傳染病的偉大創舉。

在此書中,吳有性認為瘟疫並非是六淫之邪侵略,而是因為“鬁氣”所致。所謂鬁氣,是指天地之間存在的一種“異氣”,用現代醫學的解釋,就是“病毒”。

而且,吳有性確認,鬁氣的傳播途徑就是經由人的口鼻進入人的體內,鬁氣的盛行是和地區、氣候等有著密切關係。

吳有性還注意到,當傳染病廣為流傳時,健康的人和患者接觸之後,要隔若乾天才會顯現出這種疫病的爭創,所以他認為疫邪到發病是有一段間隔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病毒潛伏期”。

對於治療之法,吳有性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一種病隻有一種藥治療,已經認識的同樣的傳染病不同體質的人會出現不同症狀。

吳有性還提出:“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因其氣各異也。”

“種屬免疫”在現代醫學之中是常識,但在當時要得出這樣的結論非常不容易,吳有性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去探訪鄉下,親自去牛棚、豬圈和雞舍之中實地考察,最終係統地寫入了自己書中。

然而,吳有性的創新理論並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甚至被後來醫學大家們視作“異類”。

清代的中醫大師陳修園對《瘟疫論》如此評價:“創異說以欺人,切不可隨波逐流。”

.

“這明清真是不缺什麼就輕視什麼,換做我大漢,這樣厲害的名醫當然得重視,朕願意千金聘之!”

劉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