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1 / 1)

又到了年底,我原來的單位大概又在忙著組織冬季培訓班了。管理學的培訓班肯定少不了,從商學院請來的教授,大概又要講一遍皮格馬利翁的故事。那個擅長雕刻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傾注全部精力、熱情來愛戀雕塑出的美麗少女加拉泰亞。他每天凝望、癡守,傾注思念及愛慕,終於感動愛神阿芙洛狄忒,她於是賦予雕像生命,讓加拉泰亞成為皮格馬利翁的妻子。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和由此萃取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年年冬天講一遍,領導者要傳遞積極的期望給下屬,老師要寄予積極的期望給學生:凡事都要往好處想,對人生要賦予美好期望,肯定能獲得回饋。老教授如果看過蕭伯納戲劇改編的電影《窈窕淑女》,大概也會欣喜若狂,直接拿來播放,完全可以省卻宣講的辛苦。故事中的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在街頭遇到了賣花女伊利莎,為了證明他的觀點,為了說明僅僅是語言和儀態的改造,就能造就一個貴婦,於是和彆人打賭,將伊利莎作為試驗品進行改造。在這個過程裡,他愛上了她,儘管他本來是憎惡婚姻和女性的,但對於自己塑造出來的完美女性,似乎大可以網開一麵。“皮格馬利翁效應”似乎總有好結果——但僅限於電影和商學院教授的課程裡。現實中的例子恰恰相反,流行音樂界的製作人和女歌手的關係,就仿似皮格馬利翁和加拉泰亞,他們對她們傾注期望,幫助她們塑造形象,漸漸愛上她們。例如李宗盛和林憶蓮,區丁玉和陳慧嫻,李正帆和趙詠華,還有陳佳明和許美靜,但所有的戀情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許美靜,她最後瘋掉了。陳佳明對許美靜有期望,但許九*九*藏*書*網美靜對陳佳明何嘗沒有期望?她何嘗不期望他專一、守信,何嘗不希望他回饋她的不顧一切、泥足深陷、飛蛾撲火?她也相信她的期望會落實,但顯然“皮格馬利翁效應”沒有逆向發生,她的期望全部落空。可見,“皮格馬利翁效應”隻是強勢那一方對弱勢方的效應,是強者對弱者期望的印證。在情感關係中,它通常是男人對女人的效應——那個神話中的人物性彆設定已經說明了這種效應的基本模式。它之所以產生效力,與其理解為是弱勢方的積極回應,倒不如說,弱勢方不回應都不行。強者對弱者的期望,支配者對被支配者的期望,無論如何都會落實,而反過來,一定不行。是的,我們也曾對這個世界賦予期望,我們至今也在凝望、癡守、愛慕、信任,我們期望房市不要如此凶殘,相信食物不會有毒,但這些期望均沒有落實。所以,製作人和歌手的感情都不長久,因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是不平等的效應,是單方麵契約。我們跟這世界那種情人般的關係,也都不會長久,因為我們的期望從來都石沉大海。管理班上的老教授們,大概從來都不會深入探討,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到底是什麼效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