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出生於公元685年9月8日,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子、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生母為竇德妃(後追諡為昭成皇後)。
李隆基自幼聰明過人,博學多才。他的成長過程正值武周時期,宮廷政變頻繁。
三歲時被封為楚王,九歲時改封為臨淄王。
長壽二年(693年),其生母竇德妃被武則天處死。
聖曆二年(699年),李隆基及其兄弟解除監視,外出任職,他先後出任親衛府右衛郎將和尚輦奉禦。
景龍四年(710年),李隆基搶在韋後稱帝前發動“唐隆政變”。
他與太平公主聯手,率軍衝入皇宮,誅殺了韋皇後、安樂公主及其黨羽,滅韋氏全族。
事後,李隆基扶持其父唐睿宗李旦複位,自己被立為太子。唐睿宗重新即位後,與大臣商議立皇太子。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皇太子,但李成器極力推辭,認為李隆基扶持唐睿宗登基有功,自己不能居於李隆基之上。
參與過政變的大臣也多支持李隆基,唐睿宗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李旦禪讓於太子,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
然而,姑母太平公主效仿其母武則天乾政,她與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得知太平公主欲發動政變,搶先下手,消滅了太平公主在長安的黨羽,並賜死太平公主。
此後,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寓意重振唐朝基業。
開元年間,李隆基在政治上整頓吏治,選賢任能,重用姚崇、宋璟等賢臣;經濟上調整政策,重視工農業發展;軍事上改革兵製,鞏固國家統一;文化上提倡文化教育,下令所有州、縣、鄉都要設立學校。
他還進行了一係列開疆拓土的行動,如加強西北軍鎮、擴充屯田等,使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在他的治理下,唐朝出現了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增長的全盛局麵,史稱“開元盛世”。
但李隆基晚年逐漸變得昏庸,驕矜自傲。
他開始沉迷享樂,後宮宮女增至四萬餘人,宦官人數不斷增加,其中高力士尤被重用。
開元末年,李隆基十分寵幸武惠妃,武惠妃去世後,有人進言稱壽王的妃子楊玉環“姿質天挺”,李隆基將其召入後宮,後冊立為貴妃。
楊貴妃深得李隆基寵愛,其家族也因此飛黃騰達,楊國忠更是成為宰相。
楊國忠為個人利益瞞上欺下,導致貪腐現象日益嚴重,而李隆基卻疏於朝政,唐朝的危機不斷加重。
天寶後期,唐朝的土地兼並問題嚴重,社會矛盾尖銳,節度使製度使節度使權力過大。
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擁兵自重,最終聯合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外戚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起兵。
叛軍迅速控製了河北,李隆基派榮王李琬、高仙芝為帥東征,但由於軍隊缺乏戰鬥力等原因,最終全軍覆沒。
天寶十五年(756年),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和楊國忠等大臣出逃。
行至馬嵬坡時,衛軍將領陳玄禮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及楊貴妃的三個姐妹,並逼迫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史稱“馬嵬坡之變”。
此後,李隆基西逃至蜀郡。太子李亨北上,並於同年七月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一蹶不振。李隆基住在蜀郡期間,生活還算安定。
至德二載五月,他追冊唐肅宗的生母楊妃為元獻皇後,以調節與肅宗之間的父子關係。
公元762年5月3日,李隆基駕崩,享年78歲,廟號玄宗,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安葬於唐泰陵(今陝西蒲城縣東北金粟山)中。
清朝時期,為了避開康熙帝玄燁的名諱,多稱其為唐明皇。
他統治的前半期,是一位英明神武、勤政愛民的明君,開創了開元盛世;而在晚年,卻沉迷於享樂、荒廢朝政,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唐朝由盛轉衰。
【後世評價】:
前期明君,後期昏君 。
一個《安史之亂》,就足以成為後世《千古罪人》 。
《功績》:
1. 開創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改革弊政,任用姚崇、宋璟等賢能為宰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安定和諧,人口增長,文化藝術繁盛,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2. 整飭吏治:
嚴格銓選製度,裁汰冗員,提高了官府辦事效率,減省國家開支;頒布考察官員政績的詔令,作為官員改轉升降的依據。
3. 開疆拓土:
頒布《練兵詔》,加強軍隊建設;擴充屯田範圍,發展屯田以增加軍糧產量;唐朝逐步收複營州等地,恢複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西域地區的政權也得到恢複和鞏固。
4. 推動經濟發展:
開展檢田括戶運動,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國家經濟繁榮。
5. 重視圖書建設:
下令搜集和整理圖書,在東宮設立“麗正書院”、創“集賢書院”專供藏書、校書,使開元時代藏書為唐一代最盛之時。
《過錯》:
1. 後期怠政: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沉迷享樂,懈怠政事。
2. 重用奸臣:委權於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導致政治腐敗,天下言路堵塞,人才無法流通,人心思變。
3. 政策失誤:允許胡人擔任節度使,且軍製變化使節度使掌握了軍隊,導致藩鎮勢力膨脹,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隱患。
《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官方戶口統計的峰值為戶數,口數。但據學者分析,當時實際人口可能超過8000萬。
安史之亂後,據學者分析,廣德二年(764年)全國人口至少有4600萬到4700萬左右。晚唐人口峰值達六千萬左右。】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裡蕭條。”
當時,有200萬人口的京畿地區,在安史叛軍掠殺後隻剩下不到1000戶人。
安史之亂持續8年,使整個北方一片,糜爛,生靈塗炭,黃河流域杳無人煙。
這場戰亂不僅導致人口銳減,還使得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麵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中央權力削弱,地方藩鎮割據局麵逐漸形成,唐朝從此一蹶不振。
大唐名存實亡。
《稱號》:
唐玄宗李隆基的完整諡號是“唐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為“唐明皇”。在他去世後,曾有一段時間被稱為“唐明皇”,但主流的稱呼還是“唐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