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文武並重(1 / 1)

此外,扶風太守鄧艾上奏,表示農為國之本,民以食為天。

他進言劉禪,說農業生產是關乎百姓生計、關乎軍國征戰、關乎朝廷大局的根本之事。

“孟子曰:‘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朝廷的任何一個官員都必須清楚農業的根本之重,這樣才能懂民生,施政的時候才不會因為無知而耽誤農業生產。

劉禪很讚同,親自批複奏折表示認可,派人賜與鄧艾玉璧一對,瑪瑙一雙。

畢竟孔子曾經曰過,‘足兵,足食,民信之……’

劉禪輕易的便說服了官僚士大夫們認可此事。

於是,此次科舉,就形成了五經、算數、農業三必考。

因為此次科舉是文武分科,因此還有文綜、武綜兩個選考的內容。

其中三必考的分數,各自為一百五十分,總計四百五十分。

文綜、武綜則是三百分,因此無論文武,總分都是七百五十分。

最後綜合判分,儒學五經的分數比重雖然依舊為重要位置,但是與之前一騎絕塵的情景完全不同。

儼然在此次科舉中無法占據絕對的主導位置,這讓許多官僚士大夫們感到不悅。

但是剛剛與皇帝達成了巨大的戰略合作,興奮的頓感導致他們並不覺得皇帝是在搞他們。

或許,皇帝隻是想要籠絡擁有各種技能的人才而已。

每年的察舉依然照常進行,那才是曆來他們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徑。

這次科舉隻是因為朝廷擴地千裡,並且收複兩都,朝廷官僚隊伍出現大量空缺。

皇帝針對這樣的現實需要所進行的臨時起意、特事特辦。

而察舉製才是大家的,朝廷的主要選官機製。

他們是如此認為的,也是如此為皇帝的行為找補的,用看起來很合適的理由說服自己。

因為劉禪給每個考試項目都說出了理由,也算有了交代。

皇帝的態度已經相當好了,大家該給麵子的時候就得給麵子。

因此,此次科舉便確立了,文綜考試包括時政策論、曆史典故認知、詩賦文采、體能考核。

武綜包括軍事知識考試、體能考核、武學技能考。

策論基本上就是考察他們的政治素養,卷麵上給出一個或兩個當下的政治議題。

問題也可以是皇帝或皇帝任命的出題人自己設想出來的。

當然,偷懶點用朝廷拖延已久不能決策的政務來考試也行。

讓參加考試的學子們動用自己的小腦袋瓜去提出解決方案。

雖然有些難為他們但也因為考官比較熟悉真實情況而更能看出他們提出方案的可行性,然後更有理有據的打分。

大漢不能崇文抑武,這是劉禪一直要求的。

雖然兩漢一直武運昌隆,但是東漢末年還是有這麼一個趨勢出現了的。

而劉禪知道,若是不加以乾涉和預防,這個趨勢便會愈演愈烈。

尤其是這一現象會隨著傳統科舉的壯大而被加強。

因此,劉禪需要從一開始就將科舉改造成熟,同時配合上武學教育和武舉取士,達到文武並重的趨勢。

當然,武人的確應該強悍,體質不強談何棟梁。

但劉禪並不想要自己的武進士都是些大老粗,他們是官,是武官,不是隻用來衝鋒陷陣的莽夫。

應該讀書識字,明事理懂兵法,熟悉天文地理,能夠行軍布陣爾虞我詐。

文武教材不同,術業有專攻,沒有高下之分,武學也要高學曆。

與傳統的武舉不同,劉禪要的武舉也是取士,畢竟‘壯士’也是士。

在劉禪的規劃中,太學中有很多學院。

其中就有一座講武堂,以大量兵書為教材,教授軍事戰略知識。

大漢對軍事人才的要求很高,隻有優秀的將領才能統領大漢的王師,受王命征戰四方為率土之濱。

大漢的軍隊,需要擁有更多具備專業軍事知識的參謀人才,乃至於戰陣指揮將領。

一般的武藝方麵,在軍營裡訓練上兩三年,便是普通人,也能獲得相當程度的戰鬥力。

但是那些兵書兵法,軍事戰術乃至於戰略方麵,除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天才,大多數人都得經過專業化的學習和訓練才能獲得。

而這些知識,除了一些將門世家之外。

便隻有掌握了大量兵書典藏,以及擁有大量戰場宿將的中央朝廷能夠施教了。

總之,科舉取代察舉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科舉就是上層建築。

而背後配套的教育係統,對人才培養的人力物力投入,持續的規章製度完善則是基礎。

劉禪想要改變的事情有很多,因為他知道科舉也不是公平的。

就學費、路費經濟方麵,不少底層寒庶的讀書人就會被淘汰掉。

當下,進行義務教育就是癡人說夢,能一瞬間就將朝廷的財政給乾廢掉,然後將整個漢朝廷拖入破產。

朝廷便是平抑全國各地地方的藥堂物價,便已經付出相當大的財政支出。

治病救人乃是大功德,劉禪一開始就很重視,這些年裡也是挽救了大量嬰幼兒,為人口增長做出顯著貢獻。

因為朝廷親自出手降低看病成本問題,百姓們有病就治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而不再是請巫婆,求仙問藥,對於朝廷提高百姓凝聚力,打擊封建迷信很有幫助。

對於醫療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藥價不可避免的因為供需關係的轉變而漲價。

但是朝廷也不能乾看著其漲價,否則善政就會變成惡政。

於是朝廷對於許多種藥材進行了財政補貼,讓藥商賺到錢,並且百姓用藥依舊維持低價。

同時各地加大藥材種植建設力度,擴大生產。

並且各地官府根據人口專門劃出藥田份額,由各地醫務官管理,這為朝廷節省了大量成本。

此外就是人才建設,例如自江陵醫學院之後,成都醫學院、長安醫學院也陸續建立,每年為社會輸送近千名能治病救人的優秀畢業生。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