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 對不起(1 / 1)

小提琴柔弱的如泣如訴,像是祝英台傷心的獨白。

當她得知了梁山伯病重的消息,二人想儘辦法在樓台相會。

這也是全曲中大提琴和小提琴最後一次唱和,是一段頗為感人的二重奏。

梁山伯是一個笨拙的書生,十八相送時,他們的交流也是以才思敏捷的英台為主,他隻是傾聽著。

如今命不久矣,大提琴的低音先響了起來,和小提琴的高音一問一答,互相模仿著對方的旋律,交織在一起,像梁祝二人流著淚互訴衷腸。

這次的大提琴首席也是一位大師級的人物,林夏沒想到,他竟然會願意為這次音樂會特意回國,到樂團客串一下。

在他來到樂團之後,整個大提琴聲部瞬間化身尖叫雞,一群迷弟迷妹圍著他要簽名。

他的演繹也讓大提琴的獨奏非常出彩,他們的合作如泣如訴,讓樓台會這一段變得非常好哭。

觀眾席上不少觀眾都在這一段落了淚。

但梁山伯死後,沒有太多時間讓英台悲傷。

緊接著就是一段快速的急板,婚期將近,在鼓板的催促聲中,心如死灰的英台上了花轎。

在這一路上,她做了最後的反抗。

《梁祝》在這裡借鑒了戲曲中緊拉慢唱的形式。

所謂緊拉慢唱,就是樂隊拉得很快,唱腔則以一種很慢的節奏在進行,這種反差就會產生一種拉扯感,很容易體現出角色悲憤和緊迫的情緒。

在這裡,林夏演奏的更像是一種英台的身不由己。雖然她什麼都改變不了,但她在無言地、以一種自己的方式在反抗。

這一段小提琴旋律和情感都很複雜,

英台時而激憤,時而不知所措,時而又回憶起了美好的回憶。

但當淚水流儘的時候,她的心意已決。

隨著節奏變化,聽眾好像看到了英台決絕的姿態縱身投墳,一聲長音之後,獨奏小提琴的聲音就此消失。

這一聲讓林伯山跟著心跳一窒,他沒想到林夏今天的表演如此出色,就連聽過數百遍的他也代入到了其中。

在英台投墳的那一聲決然的長音時,身經百戰的他第一次差點出錯。

實在是關心則亂,好在指揮的主要工作在台下排練,在台上他靠著多年的演出經驗和肌肉記憶,沒出什麼問題,他強迫自己更加專注在樂團上。

林夏和祝英台年齡相仿,這也讓她的演出帶上了一種獨特的味道。

梁祝的故事流傳至今,最核心的部分其實並不是愛情,而是反抗。

這也是這首曲子的體裁是小提琴協奏曲,而不是大小提琴雙協奏曲的原因。

大提琴solo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其他樂器都是為了輔助小提琴,全曲主要描繪的是祝英台的性格。

當英台一走,林夏放下小提琴等待著。

樂隊開始演奏起悲傷的旋律,林伯山也大幅度地指揮,調動著樂團的情緒。

實在太像了。

他不也像故事裡這對可笑的父母一樣嗎?

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在悲傷的旋律之後,所有聲音停止。

接下來就是《梁祝》中最著名的片段——化蝶。

這一部分其實和開頭的引子很相似,華夏風的處理方式,講究的就是一個首尾呼應。

在豎琴的撥弦中,長笛獨奏再一次吹起了美妙的旋律。

一片寧靜中,人們仿佛又來到了天堂仙境。

隻是這一次的旋律,相比開頭的引子,加入的樂器更多,讓氣氛變得更溫暖了一些。

這次也不是林夏由小提琴獨奏,而是由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所有樂手一起奏出了主題。

他們的合奏讓主旋律變得更加柔和,像是在一起簇擁著化為彩蝶的梁祝,看他們翩翩起舞。

仿佛是一種夢幻般的幸福。

天長地久不分開,梁山伯與祝英台。

林夏靜靜地聽著樂團的演奏,當快結束時,她持琴搭弓,和所有弦樂聲部一起,再一次重複了這段旋律,將整首曲子推向高潮。

梁祝已逝,但他們從此化為了傳說故事,一直流傳到了千年之後。

台下的聽眾沉浸在這種情緒中,久久不能自拔。

一曲結束,因為精神高度集中,林夏的額頭上也冒出汗水,她鬆了一口氣。

按照慣例,她要先和指揮握手。隻是林伯山在和她握手時,表情複雜地說了一聲“對不起”。

林夏當時沒有反應過來,等接下來和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握手時,她還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愣了一下才明白林伯山說的是什麼。

雖然現在的她已經不會再去想這些事,也漸漸明白了他們的想法,但聽到林伯山居然會向她道歉時,她的心情還是有些複雜。

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個微笑。

她繼續向樂團鞠躬,感謝這些樂手老師們的殷勤付出。

最後向觀眾鞠躬,也看到了所有觀眾的反應。

音樂廳裡的聽眾們,在鼓掌之後仍然保持著安靜,然而仍有一些聽眾在擦著眼淚。

看到他們的反應,林夏知道這首曲子成了。

今天的發揮,她自己都覺得有如神助,她現在那裡,感覺自己有一瞬間就像祝英台本人一樣,應該可以打動那些評委吧?

在音樂的世界裡,年齡是一個因素,但不是重要因素。

就像在地球上,這首傳世經典《梁祝》問世時,無論是作曲者還是演奏者,都是二十出頭的學生。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幾個大學生的畢業設計……

www.biqu70.cc。m.biqu70.cc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