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說過,韓國搶奪華夏的牛郎織女七夕文化,牛郎織女在華夏的曆史上,也是經過漫長的演變。】
【“牛郎織女”是華夏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他三個分彆是“孟薑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嬴政:???
孟薑女是誰,為什麼要哭長城?
他冥思苦想,修長城的匠人中,也有女性工匠,難不成,是太辛苦了所以哭?
大秦還沒有這個民間傳說,但是看起來又與大秦有關係,一時間讓嬴政等秦人齊齊疑惑了。
正在修的長城上,工匠和徒隸們互相打聽:“哪位女匠人叫孟薑女?”
“是不是太累了,累哭了?”
監工的小吏非常害怕,對著負責的將領連連保證:“我真得沒有克扣夥食!也沒有貪汙工錢!更沒有調戲女工匠!”
將領對小吏媚上欺下的本性非常了解,所以他認為,現在沒有那是因為天幕重視,在原本的曆史上沒準就有,所以才讓那孟薑女哭到天下皆知、後世流傳,一看就是天大的冤案。
“現在沒有,以後也要沒有。”將領掃過每位負責的官吏,語氣淡淡,卻帶著威脅,“長城大家都盯著,你們若是犯了什麼錯,不怕自己家人和家鄉的父老鄉親一起蒙羞就儘管放肆。”
一群官吏齊齊一肅。
大秦,可還掛著二世而亡的危機的。
若是因為他們壓榨,導致修長城的徒隸反了,那不就是大秦亡國的罪人了嗎!
“我們一定按要求辦事!”
“陛下如何要求我們就如何做,保證不節外生枝!”
……
這樣的誓言還發生在其他大工程的官吏之間,也無形中讓官吏故意以勢欺人的事情少了許多。
【最初,他們是叫做牽牛星和織女星,原本根本不是夫妻,而是同事。】
【名字的更改也意味著身份的轉變,牽牛星從天上的星君變成了凡間的放牛娃,因為老牛的幫助能娶到仙女,就如同明清小說裡的套路,凡間的落榜秀才遇到狐仙後一邊金榜題名,一邊迎娶公主或者丞相千金,從這裡也能看出世俗的喜好。】
公主們:“呸!”
你都落榜了還想娶公主,而且還不是靠自己本事,是靠彆人,太沒用了點吧!
丞相千金:“晦氣!”
明清根本沒有丞相,千金們心態還穩得住。
可是大唐的丞相過於多,丞相千金們感受到了危機,對老父親諄諄告誡:“爹,咱家不是一般人,一定要門當戶對!您可千萬彆被哪個考生的甜言蜜語糊弄了!”
老父親:“………………”
女兒似乎忘了,大唐科舉也沒那麼平民化,能選上的,本就是世家子。
宋朝的官員也在疑惑:前朝科舉少有平民,本朝舉子裡平民多可是沒有丞相,聽天幕的說法後世那明清也沒有丞相,那落榜書生娶誰家的丞相千金
?就算元朝有,那蒙元有丞相,但是是蒙古人,也不要漢人女婿啊!
這小說劇情,都不講究一下事實邏輯嗎?
【牛郎織女的演變有許多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從夏至東漢末三國以前為萌芽時期,出現了牽牛織女的夫妻關係;
從六朝到明朝為發展時期,出現了多種版本,主要特征是“天神戀愛”;明清民國以來為定型時期,這一時期演變為“人神戀愛”。這其中的主要變化就是牛郎,從牽牛星這個曾經的“天神”變成了“人間牛郎”。】
【也有學者有另外的看法,認為最初牛郎和織女是天上兩顆星宿,分彆是牛宿和女宿。到了西漢初年,兩顆星宿變成兩位神人,並出現兩兩相對的塑像。到漢魏時期,才衍化成愛情悲劇故事。】
“牽牛織女不就是普通夫妻神,男耕女織,合乎天下情理,這不是與凡間普通人家一樣?”
秦漢時期,關於牽牛織女的逃亡、西王母棒打鴛鴦還沒出現,非常樸實的就是以牽牛星和織女星的男耕女織來作為人間男耕女織的典範,如同許多這一時期的許多史料記載一般,還沒有後世那麼波折的劇情。
也或許,是因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記載還是竹簡,紙墨印刷沒有後世發達,字數隻能儘量精簡。
不過因為天幕的啟發,現在的秦漢有了成熟的紙筆,也有了自己的神話觀。
“後世的神話改的亂七八糟的,動不動男女私奔,隻會私情,毫無法製!”李斯看著淳於越吐槽,“定然是儒家的禍!”
淳於越:???
神話加上法製還能看嗎?你說的這是什麼無理取鬨的話?
“天地有倫理也得有秩序,神明隻知道談戀愛還如何管理天地人間秩序?”李斯已經完成了集自己一身所學的《李斯子》,正閒著,已經有了新的想法,“我法家的神明就不會這樣。”
該讓後世見識見識,法家的神明是如何的正義凜然,法理昭昭!
淳於越頓感驚悚:假如神明全學法家,絲毫不講人情,這不是更可怕了嗎?
不行,他也要寫!
.
“牽牛星不也是天上神君嗎,因為和織女星動情才被西王母趕到人間,怎麼變成人間的牛郎了?牛郎不就是放牛娃嗎?放牛娃怎麼能娶到仙女?”
唐宋時期,文人各種抒寫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乞巧節時十分熱鬨,但是沒想到後世可以演變的越來越不一般。
明清時期的男性百姓振振有詞:“牛郎就是凡人,神仙哪裡需要自己放牛,放牛娃才需要去山裡偶遇仙女,貴人都在城裡大宅子裡坐著。”
而女子們自己說著悄悄話:
“我就說仙女為什麼非得嫁給放牛娃,明明爹娘都說要門當戶對,原來牛郎本來也是天上神仙。”
“可不,我爹娘非要把我許配給那胖員外,員外比我大十幾歲!我爹娘說人家有錢,我嫁過去全家都能過好日子。我倒是寧願嫁同村更好看的牛哥哥,
我爹娘嫌棄人家窮。”
“我父母還有姨母伯母們都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男孩可以低娶,但是女孩要高嫁。”
“男人可以娶很多,一個低娶了也不影響其他,當然不一樣。女人所嫁非人就是一輩子的火坑……”
“這麼看來西王母阻攔才是正常……”
說起婚事,不少女性從牛郎織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婚事,議論的極其熱鬨。
【我們從牛郎織女的故事能看到,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男神的神格也是可以不斷變化的。】
【但是無論是神,還是人,男人本質上渴求的妻妾子嗣,是永恒不變的需求。】
“娶妻生子,開枝散葉,當是天地人倫。”
“沒有妻子怎麼有子嗣?沒有子嗣百年以後怎麼會有香火?”
“家裡人多,種地的人才多,就算跟隔壁村的人打架,也得男丁多一些才能打贏咧!”
這一刻,不論是上層貴族、中層家族、還是底層百姓,男人們隔著時空、隔著階級達到了共鳴,同樣討論的十分熱鬨。
【除此之外,華夏神話有個特點,因為不斷地篡改,導致前後不一,體係混亂。】
【比如,織女到底屬不屬於女神,原型到底是弇茲氏,還是秦人的女性先祖女修,還是黃帝的元後嫘祖,也有許多爭議。】
嬴政眼前一亮:“當然是女修!女修吞玄鳥卵生子大業,大業娶女華,生大費。大費,正是秦朝先祖,大禹時期的伯益。”
秦尚玄鳥,自認為是玄鳥之後,女修擅長紡織,這織女星原型必須是女修!
漢惠帝時期,呂雉對秦人先祖女修沒什麼感覺,斬釘截鐵:“是弇茲氏!”
弇茲氏是天下女性的先祖,也是她的先祖,當然值得在天上當織女星女神。
而儒生們是堅定的黃帝粉,選擇了嫘祖:“當然是嫘祖,先後壇還要祭祀嫘祖,就是紀念嫘祖發明了抽絲紡織。如此偉大的功績,才配得上當織女星。”
【神話混亂,儒家有很大的功勞。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子不語怪力亂神”,還直接參與了對神話的改造,黃帝崇拜正是從孔子開始,在開始興起尊儒的兩漢達到巔峰。作為傳統封建文化的主流,曆代儒家都根據統治者的需求,對神話出於政治目的的修改,】
【從《尚書》、《左傳》、《國語》,一直到《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都是如此,宋代羅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結果是使神話大量消亡,還讓許多女神徹底失去名字。】
【比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華夏東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鳥作為圖騰的,按照正常發展會流傳下類似山海經或者其他與動物圖騰相關的神話,必然流行著不少有關鳥的神話。但是有關圖騰鳥的神話則被改造為一係列的官名,並按照後世的社會官僚係統組織起來。】
先秦時期,各朝各國都有自己崇拜的鳥圖騰。
比如從春秋到秦朝
,秦國都崇拜玄鳥。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崇拜九鳳,晉國和分化後的三晉崇拜鳳鳥,趙國崇拜鷙鳥,蜀國崇拜太陽鳥等等。
在夏商甚至更古老的河姆渡文化等遠古氏族文化,同樣有著豐富的鳥圖騰崇拜。
但是,現如今留下的鳥神話卻對應不上各國的鳥圖騰崇拜,明顯有著許多遺失。
.
“天幕沒講過我楚國的九頭鳥和九鳳神話,不會後世失傳了吧?”
“我們的鳳鳥和九鳳是有區彆的,後世到底知不知道?”
“太陽鳥才是最強的!太陽鳥最強!”
大秦六國之人又開始吵吵鬨鬨,有心之人暗暗留意,自認為又有了新的任務。
寓言、小說還沒寫完,還不夠,還得有神話!
神話是文明的根,他們怎麼也要把自己故國的神話傳下去,才能讓後世人知道祖先的英明神武!
【華夏的神話,不僅僅有前麵所說的因為文人的不斷篡改導致零碎不全不成體係,還有一個世界神話都存在的特點——“女神的失落”。】
【所謂“女神的失落”,亦即女神的降格。隨著母係氏族過渡到父係氏族,母權製也隨之被父權製取代,女性的地位從高峰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