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二十歲後,首度雜文結集。反思成長道路上的得與失,描畫身旁被綁架的一代群像,重尋寫作的意義。2008年秋天作者進入清華大學就讀,2012年畢業,受聘為《新周刊》雜誌副主編。回首過往五年,課業之外,作者亦經常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及多種社會活動,生活不可謂不豐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與喧騰背後,作者卻漸感迷失與困惑:參與的討論越多,離真相仿佛越遠;戰鬥檄文式的文章越寫越多,卻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劍拔弩張的嘴臉。《我承認我不曾曆經滄桑》本書由作者過去五年發表的各類文章精選而成。在書中,作者選擇暫時回避各種大而化之的議論,退而反思自己的寫作與成長曆程,觀察被時代綁架的一代年輕人——他們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過早覺醒,他們過早地發現了成人世界的虛偽,更過早地被拋入一個充滿競爭與爭鬥的世界——試著描摹群像,剖析標本。同時,在十七年的寫作之後,重尋寫作的意義,思考作家與時代的關係,袒露內心的文學地圖。本書特彆收錄獲得人民文學獎的長文《審判童年》。在四萬餘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眾議,縱橫捭闔,重新審視與闡發涉及童年的若乾命題,將戲謔的口吻與犀利的質問、遊戲的精神與坦誠的剖析熔於一爐,讀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結舌,令人耳目一新。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談論的內容不再是當下,而更多的是拚湊各種道聽途說的消息,傳遞對風雨欲來的預測與恐懼;於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也開始用宏大的詞彙說話,而不隻關心文學及與之相關的;俗世的樂趣,不再是常態,而是暫時逃避的去處。而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複雜而多麵的。因此,當我寫下中國、社會、時代、人民之類的詞時,變得越來越心虛。我暫時放棄了對中國的總結,而去觀察個體,見微知著。我們每往前活一天,就進一步被遺留在曆史的墳塋裡,總有一日,都成標本。做標本的製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雖然這沒有浮誇的語言和意識形態的爭論來得吸引人,可不討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來下。——蔣方舟